葛洪的传说
公元327年,晋成帝邀葛洪出山为国效力,官职任挑。葛洪说:“我要做句漏县令。”晋成帝问他干嘛要挑个小地方?葛洪说了自己的理由。晋成帝虽然不高兴,但也只能答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96191/d40621a68d33d11e.jpeg)
东晋时期,浙江丹阳郡有家姓葛的,据说是三国葛玄的后人。
葛家本来是官宦世家,但因为接二连三遭受火灾,家产损耗大半不说,珍藏的各种图书古籍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除了心里仍然保留着读书人的信念,老葛家跟一般的平民百姓没什么两样了。
后来葛家老爷去世,家里更是败落,连仆人也请不起,院子篱笆坏了也无力修葺。
葛老爷去世的时候,他儿子葛洪才十三岁。为了读书,他背起书篓,步行很远到别人家借书,背回家一边读,一边誊抄下来。
葛洪是个木讷的人,但为了读书,他却能想办法克服一切困难。
每天上山打柴,卖得的钱都用来买纸,家里点不起油灯,他就借着灶洞微弱的火光,阅读书籍。
刘向曾经说过:书非借不能读也。
葛洪就就这样重复着借书,读书,抄书的过程,坚持多年以后,终于成为闻名四方的学者,家中也恢复了藏书。
葛洪的学问被丞相司马睿看中,任命葛洪做了自己的属官,后来葛洪立下战功,又封为关内侯。
南海太守鲍方也非常欣赏葛洪,主动邀请他到家做客,还传授他学问。
期间,鲍家小姐为葛洪的学识和人品所折服,心生爱慕。而鲍太守也乐见其成,促成了这段姻缘。
但葛洪为人宽厚,骨子里并不看重富贵荣利,他最大的爱好,是修炼神仙导养之法。
葛洪的叔祖葛玄有个徒弟叫郑隐,曾经教过他炼丹术,葛洪非常感兴趣,炼丹成了他一大爱好。
后来,葛洪干脆辞官归隐,遍游名山。一边修炼,一边研究炼丹之术。
葛洪的名气太大,皇帝也想要他为国效力,并且开出了丰厚的条件:官职由他任选。
葛洪根本不想做什么官,但也不好拒绝皇帝,就说道:“请陛下让我做句漏(今广西北流)县令吧。”
皇上诧异地问道:“那个小地方怎么配得上你的功绩!”
葛洪却表示,地方虽小,但出产的丹砂品相不错,利于炼丹,希望皇帝答应他的请求。
皇上听了,心想先让他出山再说吧!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葛洪高兴地带着自己的子孙、随从,往句漏而去。
不料,葛洪走到半路却被人截胡了。
原来,广州刺史邓岳早就知道葛洪,非常仰慕他有学问,便想劝葛洪留在广州,助他一臂之力。
但葛洪看淡利富贵,无心为官,邓岳见状,便推荐他去罗浮山隐居,并为他提供炼丹所需材料,好歹把人留在了广东。
从此,葛洪就常驻再罗浮山上,在朱明洞前建南庵,修行炼丹,著书讲学。
邓岳时常前去拜访葛洪,互相交流解惑,也算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了。
在罗浮山,葛洪综合自己所学,写成一本奇书《抱朴子》。
这是他最有名的著作,包含了很多方面的知识。其中对于炼丹过程的描述,和现代化学知识十分相似。
因此,还有人称葛洪为我国最早的化学家。
多年后的一天,刺史邓岳收到葛洪的来信,是跟他告别的:“我要去远方寻找师祖,很快就要走了。”
邓岳连忙赶往罗浮山,想要送别葛洪,可当他赶到的时候,葛洪已经去世。
“原来他说的走,是再也见不到了!”邓岳此时才明白过来。
邓岳遗憾地为葛洪操办后事。他惊讶地发现,葛洪的尸身非常轻,轻得只剩下衣服的重量。
人们都说,这是因为葛洪已经升天成仙,后世都称他为葛仙翁。
———
一个人足够强大,体现在可以对任何人说“不”。
葛洪多年苦读,成为大学者,受到人们得尊重。
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最大限度地掌握主动权,利用有限的条件展开自己的研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