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里书外的《陈炉纪事》
近日来,王耘风的长篇小说《陈炉纪事》后记通过微信平台编发后,引起了不少文朋挚友和一些媒体的关注与好评。也引起了不少陈炉人或关注陈炉、熟悉陈炉人的感情共鸣。一些读者一口气读完《后记》后感慨地说,陈炉人写陈炉事,文字朴实,亲切感人。
《陈炉纪事》封面设计图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的梁熙光,1972年至1980年在陈炉中学任教,他曾是我和耘风的中学班主任,年逾古稀,退休后移居美国休斯顿的他时常关注着陈炉,眷恋那方山水,思念他执教过的陈炉中学和学子们。
梁熙光老师在异国他乡从微信上读了耘风长篇小说《陈炉纪事》的后记后,感慨万千,情真意切地给耘风发去微信:
耘风你好。知你在忙《陈炉纪事》书稿,甚慰。这是正事、大亊,也是劳心亊。老师理解你,支持你,殷切期盼大作早日面世。《陈炉纪事》正卷我虽未读,但从内心感觉应 是一部震撼读者的大作!
我在陈炉工作、生活了9年。这9年是我人生乐章中最精彩、最昂扬、最值得回忆的时光。能结缘陈炉,是我的幸运。陈炉是个神奇之地,人杰地灵,陈炉的学生是我教过的最好的学生,陈炉的家长是我遇到的最好的家长。我忘不了我的学生,忘不了他们当年稚嫩而聪颖的脸庞,忘不了他们课堂上求知的眼神,更忘不了和他们在东河川挑煤,在石马山学农的点点滴滴。虽然离开陈炉四十年了,但我忘不了陈炉,时刻关注着陈炉,偶尔网上有陈炉的消息,我都看的如痴如醉。我骨子里认定了陈炉是我的第二故乡!
你的《陈炉纪事》后记我最少读了三遍以上,很感人。文笔中似乎有柳青、陈忠实老师的影子,又不完全是,你就是你!你的文就像你的字一样,流畅、自然、浑厚、朴实。文如其人,没有正直的人品,没有厚重的生活积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耘风,我自认为我不是一个轻易崇拜、佩服别人的人,我也奇怪,仅仅读了你写的《后记》,就认定《陈炉纪事》正卷一定优秀,为什么?是它出自爱徒之手?还是它里面有我熟悉的地方和生活引起了心灵的共鸣?可能都有吧,但最根本的应该是文章自身的光彩和魅力。
不说了,想说的话很多,以后再说吧。愿你在辛苦忙写作的时候,注意休息和营养,不要累坏身体。我等着你的好消息!
五十年代的母校——陈炉中学全景我有幸作为耘风《陈炉纪事》长篇小说的第一读者,深感梁老师以上充满关注、关爱、自豪与鼓励的文字,字里行间恰与耘风《陈炉纪事》小说中刻画描写的从陈炉走出的誉满三秦已成为大师的秋红及其恩师八爷、袁先生、温先生等主人公的师生之情不谋而合。当耘风激情难抑的读着老师发来的短信时,他内心激荡,随即含泪给恩师梁熙光老师回信:
梁老师:我读着你发来的微信就止不住两行热泪!这应该就是学子寂寞辛劳的艺术效果?我写的作品让人有兴趣读下去,放不下,能引起熟悉陈炉的人感情共鸣,是我对这本书最高也是最起码的要求。书里写了几代人的师生传承,今天您的信就是我想要的效果。恩师如父,终生难忘。
《陈炉纪事》小说里,已成了誉满三秦的大师的秋红回到陈炉,探望居住在清凉寺二高年迈的启蒙先生八爷,临走,她拉住先生的手说说:"先生,我想让您老再给我教一堂课。”先生在迟疑之后就一脸激动:“好,好,咱上课。”清凉寺的钟声庄严地响过,先生走上讲坛,讲着讲着就激情难抑。当年风华正茂的先生已满头白发,稚嫩的常常爱哭的学子已青春不再,白发缕缕。台上慷慨激昂的先生突然热泪涌流,台下的弟子已泪流满面……
临别先生,秋红从长衫布袋里掏出几块银元,塞到先生手里说:“给您置买几件衣裳,您们应该是陈炉镇穿的最体面的人,我们是陈炉镇最好的先生的弟子!”秋红牵着先生的手,俩人站在清凉寺二高的天门下,久久不舍离去……
师恩难忘。梁老师,我们如今有这学历有那头銜,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这都是陈炉先生教给的那点本事。在社会上混了大半辈子,把书写好,给陈炉和先生们得有交待呀!
《陈炉纪事》后记编发后得到不少读者的认同与期盼。小说里虚拟的陈炉二高的人物情景、师生传承,而今天却在自己的恩师仅仅阅读了其简短的后记后就近乎将虚拟转变成了现实。面对读者们的期盼和恩师的鼓励,这将更加激发了吃陈炉五谷杂粮喝方泉水长大的耘风,把连系他生命根脉的这块土地上千年陶瓷繁衍和百年风云变幻的人文历史,用他手中的笔和情更加细腻地把《陈炉纪事》这部书写成让人读起有兴趣、拿起放不下,能引起熟悉陈炉的人感情共鸣的作品,这也就圆了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和教他识文断字的先生们有了一个交待的梦想。
愿耘风的大作《陈炉纪事》早日面世!
(编辑/许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