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街水果店的兴衰(合)
1
据说,不知是哪个朝代,曾经有一个大户人家,从外地移栽过来石榴,培育石榴园,榴街的名字因此而得,虽然今天的榴街早已没有石榴。
榴街离老城的步行街很近,挺热闹,各种店面一个挨着一个,光是水果店就有七家,生意红火,竞争也激烈。
七家店里有一家网店,六家传统水果店。网店在十字路口的西南角,是加盟店,刚开那会儿门面很漂亮,水果码放得像画儿一样。你若从门前路过,就可以听到穿得像水果一样的姑娘小伙热情的声音:“欢迎光临绿意林!”
小孩子们听到了,大多会欢快地跳着往里进,早有人端着果盘,用牙签插着水果递到他们跟前。大人们反倒有时被这整齐的声音给吓住了,似乎还不大适应这种热情。
那时,网店给榴街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人们突然意识到水果店竟也可以像美容店一样扮着美丽。
绿意林才开不到半年,叫卖声热闹,客人却不多。据说是有大老板砸钱,员工的薪水也高,都是二十出头的姑娘小伙,从来没有因为客人稀少影响过工作的热情。
2
有三家老式水果店的位置格外好,其中两家紧邻十字路口,各站一角。
一家在路口东,名字很亲民叫王哥水果店,夫妻二人共同经营,还有妻子的爸妈两位近七十岁的老人帮着带班。
另一家在路口西,名字同样亲民叫宫厉水果店,夫妻两个都在五十多岁。妻子姓宫,五大三粗;丈夫姓厉,娇小玲珑,妻子比丈夫大了几岁,常常会看到晚上关店后妻子骑着电瓶车驮着小丈夫。
第三家叫绿园水果店,名字带了点儿文艺的感觉,老板叫阿美,四十岁左右,一个人经营着。
绿园在宫厉家下游,看起来位置好像差一些。阿美却悄悄说:“这要看从哪边看了,从几个新小区这边看,我可不比隔壁老宫家差。”这话说得还真是,绿园往里是小区和青青公园。这么一看,三家的位置还各有优势。
三家店都都经营了十五年。从第一天开始,就是兄弟也是竞争对手,相爱相杀着走过来。他们还各自都有自己的老顾客,有的老顾客亲到你家不开店我也不去别家买的程度。
刚开始经营那几年,正是这个小城市苏醒的时候,南方水果甚至东南亚水果进入国内市场,也很快地进入了这个小城市,卖水果赚钱除了辛苦点儿,倒也不难。
三家店比着赛又互相照应着,阿美一个人一天只有半天在开店,还常常会有些事情需要关店,使得另外两家轻松很多。
这三家店门脸长得像一母三胎,只是橱窗广告文字上有那么一点儿区别。宫家多了四个字:“特制蜂蜜”,是宫家独一份的特产;王哥家多了四个字:卤煮小吃,这是王家独一份;阿美家没有这些,她连水果都卖不完。
余下位置偏一些的几家店都是后来陆陆续续开起来的,和这三家店大同小异。
3
自2002年,经历十五年,人们的工作生活在变,榴街也在变。
榴街从过去的混乱、无人管理,变得整洁又繁华。人们有了夜生活,水果店掌灯营业的盛况给榴街的夜增添了活力。
晚饭后散步的附近居民悠闲地透过玻璃窗看着店里的五颜六色诱人的水果,不时说笑着走入。
据说渐渐老去的宫家两口,在房价最高的时候,为在上海的儿女各付了首付。王哥家为刚毕业在北京定居的儿子买了个几十平米的小户型,是全款,又在本地买了一处大房子,几乎也是全款。唯有一个人经营的绿园店,没赚下什么。阿美可不承认:“我每年也有四、五万,就是没存下。”
阿美一家三口,有个读高中的女儿,经常和表姐妹们说:“我妈生活全归了水果,可她也不会卖水果。”
阿美老公是个上班族,工作相当清闲,有点儿爱摆谱。几乎从不到店里,他们确实只维持下了生活,连个像样的房子也没有。
三家店表面经营上大同小异,差距却越来越大。
王哥家一个人用大货车进货,三人起早码货卖货。节日时还出些新花样,做点儿新潮小吃,也会适当添上新果品。夫妻二人勤劳,嘴甜,性格好,见生意就抓。他们营业时间基本上是从早晨五点开始到夜间十点,除非遇红白喜事,从不关店。
那对已经有些老去的宫厉夫妻。爱占小便宜,却也格外勤快。每天四点进货,晚上十点关店。虽然也会吵架,但夫妇心齐。
阿美一个人进货又卖货。早晨五点多进货,回到店里卸完货近十点,码完货就到了下午一点,关门回家午睡,她中午必须睡足了。下午三点半左右再回到店里,晚上九点清店。阿美老公从来不到店里帮忙,他有着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交际圈。
这三家店的经营状况明眼人打眼一看就一目了然,阿美自己却并不清楚。
直到2017年,阿美店里有了一个合作者,带来的变化反倒比土豪一样的绿意林网店要大得多。从此三家店,甚至整个街上都有了新格局。
4
阿美的店迎来的合伙人是堂妹米粒儿,很洋气的一个姑娘。
刚来时,大家都觉得米粒儿看着不像生意人。
“水果店看着很美,闻着很香。咱里面脏活儿累活儿可多着呢。”
”有福不享,跑这干啥来!”
王哥店瘦小的嫂子和宫大姐,在自家店门口吆喝着聊天儿,嗓门很大,这天儿是聊给新来的米粒听。
卖水果容易,卖得好并不容易。打理水果店容易,搭理好并不容易。
码货是技术活儿,什么和什么挨着会卖得好,这是功夫。识货同样是技术活儿,水果产地、质量、保质期和保存方法甚至营养成分和搭配禁忌,这些你要非常熟悉,你就会被信任。
卖了十五年的阿美她们同样一知半解。
米粒初来时,对这些一窍不通,出了很多事故,也和阿美之间闹出了很多不愉快。
“米粒儿,葡萄碎粒要赶紧捡走,招蝇子。”阿美经常提醒米粒。
”米粒儿,你要多推荐保质期短的水果。”巨峰葡萄被一筐筐地处理掉,阿美急得眼红。
王家的嫂子也看不过去:“货进多了,你这浪费得也多了,何苦!米粒儿何必和我们这些人来吃一样的饭碗呢?”
阿美悄悄地对米粒儿说:别理那话,她们当然不希望你在这卖了。”
5
米粒儿没走,绿园店度过了两人合伙的最初三个月的磨合期后,米粒儿突然就爆发,做起了让人应接不暇地调整。
入夏伊始,米粒四点开店,成为整条街上最早营业的人,夜间米粒儿会营业到凌晨十二点甚至更晚。
你若住在那条街。不论多晚回家,总有一个灯光为你照亮,那就是阿美的店。米粒儿营着业,边装饰着水果店。
米粒儿买来装饰花木,趁夜间客人少时,一个人把水果店装饰起来。她又买来和饮食有关的书籍,自己读完供客人翻阅,在节日期间作为促销赠品。
米粒还每日手写欢迎词贴在门楣,每日一贴水果搭配与禁忌;每周写七联儿水果谜语用广告板悬挂在门店内,自己撰写水果故事用彩纸贴在店里......
米粒还趁阿美当班时,花半个月的时间,调研了整个市区的水果店。她为绿园做了很多改革,自己也成了营养顾问。
客人来店内买稀有水果,米粒儿会跑到只有自己知道的市内很远的另一家店专门为客人买回来。
半年后,阿美的店成了日流水最高的店,也成为客人最多的店。
米粒性格好,又无所不通,人们这才发现榴街来了个漂亮的“水果专家”。她甚至掀起了当地人新一轮水果热,米粒儿成了榴街招牌,新城区的姑娘小伙儿也会慕名而来。
阿美叹道:“我不卖货的那段时间,看来是很卖货的,我这些年丢了多少钱啊!”
“是呀,你如果那些时间有人卖着,是会多赚很多钱的。”米粒轻轻附和着,看着堂姐。
隔壁宫厉家客流量一天天减少,王哥客流量也减少了,宫家和王家开始想办法赢回客人。
他们首先选择和米粒一样在十二点关店门,但并没有多少客人光顾。宫厉店没多久,又把时间调回了十点,有时甚至九点就关了店门。
王嫂坚持了一段时间,也调回了十点。依然是米粒独占了夜间十点到十二点的销售。
王家店增加了新果品和新的特色小吃,也开始了微信朋友圈的推广。
宫厉老夫妻两个不能忍受自己的店营业额大幅度减少,终于第二年初把店转让,去了上海,十几年不变的水果店变成了小吃店。
绿园和王哥店却都没有因为少了一家店而增加多少营业额。水果店少了,那种聚合的诱惑也相应地降低,这是一个有趣的事情,你不得不承认,竞争无坏处。
6
阿美老公金哥见到阿美的店宾客盈门,阿美和米粒儿的钱包鼓鼓的,便琢磨着介入水果店。
他晚上下班路过水果店,开始和客人们招呼客套话,也会时不时开些玩笑:“拿去吃吧,随便吃。”金哥这么说着,可不是真让人客人拿去吃。
绿园的水果品种越来越多,几乎是整条街上最全的。那些手写的漂亮文字、故事很吸引年轻人,店里时不时会出现时髦妹妹,水果店有了些许潮流味道。
金哥以前可很少看到这样的景儿,开始到频繁在水果店消磨时间。
时间一久,金哥儿就开始琢磨试着指挥米粒儿:“米粒儿,今天早点儿回吧,啥时候还不关店,那么晚干嘛?撑得住么?”
开始米粒儿以为是金哥关心自己,几次下来,米粒儿还是按照自己的时间。一天晚上,金哥十二点多打完麻将回来,米粒儿还在:“以后早点关,那两家都找我告状了,非要和人家不一样嘛!”
金哥喝醉酒的频率渐多。金哥醉酒后,会到水果店说一些含含糊糊地话:“米粒儿,我可告诉你这水果店是你阿美姐和我的,你别太累着。”
“我不累,姐夫。”
金哥见米粒儿不上道,客人走后就开始骂人:“拿什么谱?水果店不是你的,叫你在这里你就在,不叫你你就不在!”说着,抡起胳膊开始砸新鲜的水果。
在金哥的不断攻击下,阿美也觉得自己的老公工作清闲,两人合开更好,也免得金哥没事就醉酒打麻将。
2019年初,米粒离开水果店,离开榴街。阿美夫妻两个首次合伙经营,金哥成为水果店主管。夫妻二人欢欢喜喜的经营了半年,先是大张旗鼓,后是吵吵闹闹。
绿园在2019年6月被一家卖熟食的租下。
榴街水果店又少了一家,榴街的夜少了水果店的光亮,少了水果店的芬芳。
王哥水果店也并没有因此大涨客人。客人分流到了另外三家水果店,更有些姑娘、小伙子们开始选择绿意林网店,在家里动动手就可以吃上想吃的水果。
榴街那段变化,就像梦一样消逝,掀起波澜后,回归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