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上广买不起房的我们究竟该怎么办?
01
最近,北京房价高涨让很多尚未买房的朋友苦不堪言,尤其是像我这种毕业工作没多久的,更是受到会心一击。如果说我去年还觉得自己有买房的那么一丝丝希望,那么今年我已经彻底放弃了,还是喜欢什么买什么,今宵有酒今宵醉吧。
可是,当我跟老菠萝讨论房价这种现实悲剧的时候,老菠萝却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十几万的首付还是付得起的,毕竟现在首付只有两三成而已,没有必要有那么大的压力。
我掰着手指头算了一下,首付至少也得有个四五十万吧,这对一个月薪过万的工薪族来说尚为吃力,别说老菠萝这种尚在象牙塔里不知人间冷暖的学生了。
当我对老菠萝的想法表示质疑时,老菠萝很不在意地说:“当然是家里给付了,然后再自己还房贷呗。”
老菠萝的想法可以说是代表了很多年轻人的观点,认为自己刚步入社会,需要一个适应期,经济能力不足,需要父母的支援,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当你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还是想要依靠父母的话,那你觉得问问自己工作的意义是什么了。
就像前几天看到的一则新闻,男生小何大学毕业3年,某日给父母打电话说想在南京买房,让父母给买。父母一时之间很是为难:“你毕业后,我们一直供养你,现在房价这么贵,我们一时之间也很难拿出这么多钱啊。”可是小何不依不饶,说同学都买房了,自己没有房子连女朋友都找不到。
尽管困难,小何的父母还是在一周后凑齐了40万给小何,可是小何并不满意,说:“这么点钱,怎么买房子。”一气之下,小何给父母发了一条微信遗书,离家出走了。
小何的父母苦不堪言,连忙报警,最后民警在郊区的群租房里找到了小何。
小何看到从外地赶来的父母还十分不耐烦,后来在民警的严肃批评下,小何才答应跟父母回家,好好找工作。
看完这则新闻,我差点以为自己是看了《故事会》(这大概是《故事会》被黑的最惨的一次),竟然还有这么扯的事情,真是颠覆我的三观。
大学毕业三年没有工作,靠父母养活,一把年纪不干正事,还把没有女朋友的锅甩到房子身上,房子招谁惹谁了?知道跟同学比房子,怎么不跟他们比工作,比前途,比年薪呢?
对于小何这种标准“啃老族”,而且是家庭条件很一般的那种,我只想说一句:别再像个三十岁的孩子了好吗?
02
小时候,我们喜欢攀比,攀比父母的职业,攀比父母的收入,攀比谁家的房子大,攀比谁的衣服更漂亮,攀比谁的玩具更昂贵,如果你父母的职业比他父母的职业更体面,便有了一种胜利感般的窃喜。
如果哪个孩子在班吹嘘自己的父母给自己买了什么样的衣服玩具,甚至是新款的书包文具,我们便都会发出羡慕的赞叹。没有人讽刺这个孩子不知节俭,没有人批判孩子家长宠溺孩子,有的只是发自内心的羡慕和渴望:他的爸妈真好,如果我爸妈也给我买就好了。
后来,当我们上了大学以后,离开家乡远赴千里之外求学,才发现原来有钱的家庭那么多,新奇的东西那么多,物价,原来也这么高。我们觉得当初那个同学的新玩意一点都不值得羡慕,我们开始向往更美更好的东西,同时我们也已经发现,我们想要的,父母渐渐地再也给不了了。
上了大学以后,摆脱了千篇一律的校服和厚厚的眼镜,女孩子们留起了长发,学会了化妆,开始小心翼翼又喜不自禁地尝试着变美。大家开始讨论衣服,鞋子,包包,化妆品,发型等等问题。
小美的父母经商,家庭条件优渥,所以学生时期就经常使用一些档次较高的化妆品,在我们还讨论美邦,以纯的时候,她就已经大批采购zara和HM了。可是每次她一口:“我爸妈又给我买了XXX”“我爸妈又给我打了xxx生活费”的时候,我们却惊奇地发现再也没有了年少时期的羡慕,反而觉得她很幼稚,毕竟这些都是她父母辛苦工作赚来的,和她又有什么关系呢?
反而是一些家庭条件不太好的同学,赢得了大家的尊重,获得了良好的口碑。因为他们在大家作为成人却还厚着脸皮问父母要生活费的时候,就已经开始经济独立了。
万万就是其中一个。
万万来自比较偏远的云南小镇,父母东拼西凑给他交完学费以后,实在拿不出太多的生活了,所以当万万揣着父母最后的两千块钱坐在来大学的火车上时,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多打工赚钱,自己养活自己。
为了赚生活费,万万什么都做过,在火锅店端盘子啊,在路边发传单啊,甚至是在校内送水和外卖。虽然工作比较辛苦,挣得也不多,可是这对于一个刚上大学毫无社会经验的学生来说,已经很不容易了。
万万积攒了一些生活费后,发现这些体力劳动工资少,对于自己成长帮助也不大,父母送自己来上大学是为了学习的,不是来打工的,如果一直做这些工作,那和辍学的那些同学有什么区别呢?
后来,万万了解到学生网上购物的需求后,开了一家小小的淘宝店,从郊区的批发市场低价进购一些文具饰品等小玩意儿,专门卖给在校的学生,还是四处发宣传单为自己的小店做宣传,由于品种全,送货快,万万的小店在学生中很快传遍开来,生意也越来越好。
后来,万万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活问题,还可以给父母买了手机,虽然只是很普通的不知名的智能机,但那时在我们看来,却比一百个iphone更可贵。
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我们已经长大了,不再是那个可以炫耀父母的小学生了,在孤立无援的陌生城市里,自己的底气,只有自己能给。
我没有万万的勇气去东奔西走,只能把目标放到奖学金上,所以当大家开始叫我“学霸”,问我“怎么才能专心复习”的时候,我一面说着“对知识的热爱”,一面在心里默默流泪“好吧,其实我只是想拿奖学金,是在暂时的财务自由啊”。
虽然我妈常常叮嘱我不要太累,还时不时地给我打生活费,可是我都固执地没有动,有时候,我就是先看看,离开父母,离开家乡,我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
所以,四年的国奖再加上一些其他的奖金,我的大学生活过得还算可以,虽然不是那么有钱,但是基本上想要的还都能买到。而且,毕业后还有一点存款,帮我度过了刚刚工作的那段窘迫日子。
有些人,认为自己考上了好的大学,就是天之骄子,就是家庭的功臣,就该享受父母的供养,可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上大学,不过是你人生的一个阶段,一场经历,没有人有义务去为你自己的成长买单,你只能对你自己负责。
就像我们走着走着,回头发现父母的满头白发,于是自己不得不长大。
03
工作后的前三个月,是实习期,固定工资,只有几千,所幸公司仁慈,让我免费住在宿舍里。说是宿舍,其实是某高档小区的复式小楼房,楼上楼下,四间卧室,一人一屋,所以生活得也算惬意。
当时为了节省生活成本,我每一餐都自己做,因为一份外卖的钱就够我买一个多星期的菜了。也舍不得买太贵的衣服,只有赶上打折期的时候,才敢出去逛一逛。
爸妈表示对我很不理解,他们认为女孩子就应该打扮地漂漂亮亮的,没事买买衣服,做做指甲什么的,我爸曾说我那段时候活得不如化妆品专柜售货员精致,所以他们为了拯救挫挫的我,能想到的唯一方法就是给我打钱。
但是我拒绝了,我始终觉得一个人工作以后还用家里的钱,那和废物有什么区别?虽然我不想做精英(那太累了),可是也不想做个废柴。所以我拒绝了他们的救济。
三个月实习期到了,我顺利转正,工资也翻了几番,然后满大街找房子,最后用自己辛苦劳作三个月的血汗钱在公司附近租到了房子,押一付三的时候也能大气地交出全款。
比起同时期其他人让父母交第一笔房租,我内心有了一点小窃喜,觉得自己获得了一次小小的胜利,觉得自己已经比同龄人迈出了更快的一步,虽然这仅仅是我和自己的一场比赛。
或许有时候,人就是在这种自己和自己的较量中,不动声色地长大吧。
04
有一次和朋友去某个比较高端的餐厅吃饭,看到旁边两个很可爱的小男孩在聊天,朋友感慨地说:“真羡慕现在小孩,像咱们这么大的时候,哪能来这种地方吃饭啊。”我耸耸肩,顺势看向两个玩闹的小孩子。
一个小孩说:“我爸爸在XX局上班,他……”仿佛在炫耀一个大英雄。另一个孩子也不甘示弱,说:“我妈妈是XXX……”
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当年的我们,一样幼稚得可爱,而转念又陷入了沉思:不知道以后我的孩子,能不能以我为荣呢?我该有多努力,才能给他骄傲的资本呢?
那一刻,仿佛又是一种成长。当我们向父母索要的时候,父母只怕给予的不够。而当父母需要我们的时候,只希望我们不打折扣。
同样,以前,别人会根据父母的收入对你;以后,别人会根据你的收入对你父母。
回到房价的问题。
据说现在,美国在兴建针对年轻人的小户型,而且租金便宜。设计者称,刚起步的年轻阶层,经济能力有限,同时精力旺盛,一天到晚在外面创业、社交,回家不过是睡一觉而已。他们需要的不是昂贵的大房子,而是降低奋斗的成本。事实上,年轻人也特别欢迎这样的安排。
不管一个社会多么富裕,从底层奋斗,从一无所有的起点奋斗还是“王道”。失去了这种精神,社会就失去了进步的动力。
美国一位专栏作家说的一句话:“所有的中年成功者,如果可能的话,都愿意以自己所有的成就和金钱去换回当年那穷困潦倒的蜗居生活。”年轻时代是人生的幸福和美感所在,你失去了对这种东西的感受能力,你就失去了生活。
同龄人中确实有太多的人觉得什么都是应该父辈给他们。但是在我看来,做家长的应该大胆地对后生训诫:这社会还没轮到你享受,要什么,自己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