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殓师》中体现出的武士道
我们常说中日文化是一衣带水的关系。日本最负盛名的教育、政治活动大家新渡户稻造在他的《武士道》一书中就说佛教、神道和孔孟之道是日本武士道的三个起源,其中又以孔子思想为其最丰富的来源。
但我们与日本之间在有些文化风俗方面还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当面对亲人的离世的时候。
我们中国人常说“事死如事生”。所以亲人离世之时,我们要有隆重的丧葬仪式,要用各种方式完成死者遗愿,更要紧的还得大声地哭。“哭”重要吗?当然,它重要到社会上已有了“哭丧”的需求,有了专业哭丧人。无论是自己放声大哭,还是请专人来替你哭,目的是为了表达对逝世者的无限不舍和怀念。社会上的事太过复杂,就以这哭丧为例,同样一件事,有些人是真心实意怀念亲人,而也有人把它当成了个人演出。
我在前面已说,孔子思想是日本文化的丰富来源,所以日本人与我们同样非常重视亲人的葬礼仪式,但是在情感表达的方式上有所不同。有什么不同呢?《入殓师》是一部关于面对亲人离世的日本电影,透过它,我们可以很好的了解其中的差异。
所谓“入殓师”,又叫“纳棺夫”,是为死者洗身、更衣、化妆的人。故事的主角名叫小林大悟,你可以说是误打误撞,也可以说是命中注定,命运与误会让他从一位大提琴演奏者变成了一名入殓师。
整部电影里,每一小节的故事都围绕死者展开。人世间再没有比“死”,而且是至亲至爱人的离世,更让人悲痛欲绝的事了……所以,这是一部会让你感觉从头到尾都很压抑,也很难受的电影吗?并非如此。
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无处不在的人生无常与亲人离世,让人感到阵阵忧伤,但是导演和演员们在感性与克制间找到了极好的平衡点。所以,你会在观看的过程中,一会为人物离世伤痛哭泣,但一会又为他们破涕欢笑……整部电影带给人的心灵感受似一池平静的湖水,虽然有忧伤之风轻轻吹过。
当小林大悟遭受挫折后,没有钱,也没有了梦想,于是决定和妻子搬回到家乡,至少那还有父母留给他的一栋房子。他们去到大悟儿时经常洗澡的汤屋,汤屋的老板娘见到长大成人的他十分的开心。老板娘对大悟的妻子说:“大悟是个温柔的孩子,一个人背负所有的事,父母离婚时,在母亲面前也没哭……”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时,我对日本人的情感和文化了解较少,不太明白在父母亲要离婚的情况下,为什么不大声哭呢?难道不是大声哭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受到了伤害吗?为什么要强忍着呢?其实在整部电影中,不管是大悟后来面对自己父亲的离世,还是其他人的丧礼现场,我们可以从画面、背景音乐和人物的姿态中感受到莫大的悲伤,但是所有人的表现又都是十分克制的。
《武士道》一书的第十一篇文章《克己》正是对这一现象的解释。新渡户稻造在书中说,日本男孩女孩一直以来被要求不可为发泄情感而流泪或呻吟;父母为不让子女察觉到他们的心软,于是躲在拉门背后整夜倾听生病中的孩子的呼吸声;“我的蜻蜓小捕手,今天你要走多远!”你能想象到,这是一位母亲因思念去世的孩子呕心沥血写下的诗句吗?
新渡户稻造说:武士道如同象征它的樱花,虽然诞生它的封建制度背景与武士阶层消失已久,但武士道精神仍散发芬芳,“如遁入远方的星辰,照亮道德之路。”因此武士虽然已成为历史,武士道仍存在于日本人的生活与艺术作品中。
最后,当小林大悟见到已经去世的父亲,为他整理仪容时,一颗光滑的石子从父亲的手心落下。“很久以前,人们还不懂得文字,据说人们寻找符合自己心意的是石头,送给对方。收到石头的人根据石头的触感和重量了解对方的心意。滑溜溜的石头表示心情平稳,凹凸不平的石头表示担心对方”这是大悟的父亲曾经告诉他的。
最后的悲伤与克制,便是无语凝噎,唯有以物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