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妈哪有那么容易?(上)
如实的说,在我自己生孩子之前我十分不喜欢小孩,总觉得他们太吵,而我喜欢安静。而且怀孕的时候,几乎和孩子爸总是在吵吵闹闹,生下来的一年时间里,我有时候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也借机发泄过自己的坏情绪,更有时候后悔自己为什么把他生出来,我唯一坚持下来的就是不打孩子,也不允许家人打孩子。可以说这一年我几乎是在用自己动物的母性在爱他。而我的妈妈也是这么带大我们姐弟三个,我现在身边的妈妈们几乎也是这么养孩子,我也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而所有的改变源于孙瑞雪老师的一本书《爱和自由》。这本书让我开启了学习成长之路,让我重新认识了孩子。他们是一个精神胚胎,一个精神胚胎,我一次次在心里默念。可能有很多父母接受不了精神胚胎胚胎这个词,而我却被深深吸引。
我们大多数父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我们怎么塑造怎么教育,孩子就会成为什么样。所以我们父母理所当然的以爱的名义把自己的期望加在了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下一代,他也有这个义务去完成父母没有实现的愿望理想。可实际上呢,孩子内心的那个精神胚胎会引领他成为他自己,而我们周围的大部分社会环境,包括父母和老师却在干扰他成为他自己,最终他如愿的成为了别人,他的成长密码永久性的被封存。
《爱和自由》这本书开篇引用了泰戈尔的“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这句诗是对爱和自由最简单却又最富有内涵的概括。读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我之前完全没有注意的东西,就像现在大多数父母一样认为几个月的孩子能懂什么,喂饱睡好就好了,什么精神需求纯属无稽之谈。而且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生完孩子之后,基本带到孩子满三个月之后,面对经济和工作双重压力就要开始上班,农村的一些年轻人甚至是孩子刚满两三个月就外出打工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而老人基本年轻的时候吃了太多的苦,吃不饱穿不暖,于是在物质上想方设法满足孙子辈的需求,充满宠溺。精神上呢,一方面考虑到妈妈常年不在身边,另一方面自己当年由于经济和时代原因没有好好陪自己的孩子,于是用隔代来弥补当年的情感。种种原因,造成现在大部分的孩子们成为蛮横、自私的小皇帝小公主。
后来我又学习了《捕捉孩子的敏感期》,让我知道了0~6孩子不同时间段的敏感期,并 提前将每个阶段的敏感性了然于心,但又不刻意去强调。大部分父母都会经历孩子一些敏感期,比如带孩子进电梯他说他来摁,结果他够不着,父母直接帮他摁了,然后他嚎啕大哭,不依不饶,甚至要求你们出去回到原点重新进电梯。比如,他要吃苹果,结果这个苹果太大了,你觉得他吃不完,于是帮他切下来了一部分,结果他不干了,愤怒的把剩下的苹果扔掉了。我们父母会自己所做的是理所应当的事情,甚至因为这个批评孩子不爱惜粮食,于是文雅点的父母开始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暴躁的父母直接棍棒伺候。
我记得有一次带仔仔去外面玩,他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了地上,然后牛奶就被地面吸收了,他让我帮洒出来的牛奶弄回瓶子。还没学习之前,我认为他在无理取闹,不管我怎么解释洒出来的牛奶装不回瓶子了,他都不能接受,嚎啕大哭了半个小时,当时我快崩溃了。
如果你知道了孩子的敏感期,知道他如此挑剔的追求完美,那么你就能深深的理解他们了。而且也会感慨他们对于完美竟有如此的执着力,这时他们的世界里只有完美,没有差不多。(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