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辑荐/下 | 水大鱼大,艺人们的书位
![](https://img.haomeiwen.com/i289944/51108abdf47cd188.jpg)
“人活着,很简单,要么身前荣,要么身后名。要是啥也不图,确实是有点潇洒,但活着为了什么呢?” —— 2018.6 美国公路笔记
原创:十五辑荐/上 | 不将就的影像,永远朝阳 (上期-2018.6.23)
上期节目,作者在站内分享了上半年书单的前半段,今天整理一下后半段,不聊干瘪的现象,也不追风光华的背后,我们只关乎喜欢的领域,做真正有持续信仰和输入输出的产品。
最近在看的一篇文章:乔布斯与他们仨, 乔布斯与贝聿铭、马友友、林璎还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对认准的事,保持超级信仰以及忘我的坚持。就如同贝聿铭所说的:“做事情最重要的是维持十足的信心。你必须对自己说,如果我相信某件事情是对的,就不必在乎我是谁。”
娱乐圈、互联圈、媒体圈... 无不是一个无形胜有形的社会形态大熔炉,想要乘风破浪,想要做弄潮浪儿,想要做会飞的鱼,莫过于向有学问、有成功经验的人去学习,去阅读,去行走江湖,我们都曾苦思冥想去找一个缝隙去做喜欢的事情并能持续的产生商业价值,至于怎么找到?该从什么方向去找?怎么平静浮躁的躯体?迷茫黑夜的时候,他们也在悦读中对话和掂量自己。
以下摘自我们主编半年来的其一笔记和书单推荐/下
九:
第九本书,《繁花》,来自金宇澄先生的小说,描写土生土长的上海人生活与成长的轨迹,2017年还被王家卫导演执导拍成电影。这是一部地域小说,人物的行走,“有形”地图的对应。这也是一部记忆小说,六十年代的少年旧梦,辐射广泛,处处人间烟火的斑斓记忆,九十年代的声色犬马,是一场接一场的流水席,叙事在两个时空里频繁交替,传奇迭生,延伸了关于上海的“不一致”和错综复杂的局面,小心翼翼的嘲讽,咄咄逼人的漫画,暗藏上海的时尚与流行;昨日的遗漏,或是明天的启示……即使繁花零落,死神到来,一曲终了,人犹未散。
最初看到这本书,是来自佟大为的采访语录。他是一个北方人,却是在上海念的大学,《繁花》里写到的一些上海著名地标,闭上眼睛回忆,都显得亲近可感。书里的大部分桥段,都用沪语写成,每个人,每句话,仿佛他那些年走过那些路口时,都曾听见本土的上海人絮絮的说过。
故事围绕三个背景不同的上海少年。从60年代的破四旧、抄家、上山下乡,到90年代改革之后商业社会高速发展,书中的他们都是见证人和参与者。除了这三个主要人物,故事还连带牵扯出一百多个人物,建构了一幅上海人物群像,显现社会万象,格局庞大,活生生就是传统与新潮交相辉映的上海的模样。也许很多人对上海有种刻板印象,觉得上海人聪明、精细,此外别无其他,但是金先生的《繁花》,却通过上海近几十年时代和主角命运的变迁,让人看到一种与众不同的风貌和气象。
虽然小说着眼于描写上海三个不同层级的小人物阿宝、沪生和小毛,看完却有回肠荡气之感。这一点,和四大名著的《红楼梦》有些异曲同工之妙。金先生笔下的上海,不只人物鲜活精致,更有社会万象的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有细致的一面,也有旷达宏伟的一面。 这本书就像一个巨大的博物馆,关于上海世情的方方面面,都在人物的对话里、命运的流转中,明明白白的展现在你的眼前,让你看到的不只是故事,还有沧桑变幻的岁月。
十:
第十本书,《想做的事情就去做》,上大学时看《道士下山》这部电影了解到演员张震,顺藤摸瓜式的了解到这本书。我们都喜欢看小说,尤其是一些特有意思的推理。
该书的作者是日本人大前研一,是一位经济学家,但是这本书没有什么晦涩的大道理,都是他到世界各地去做演讲,分享自己在旅途当中的见闻和感受,以及跟朋友交往的片段。这本书就是演讲的合集,很薄,可能你半小时就能看完,里面也都是很简单的故事。但如果能把它们运用到生活中,着实实用。
后来随着阅读和经历有时候还会拿出来翻一翻,会发现很多事情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就像我要不要写完这篇文章,再去学一个我喜欢的东西。要不要忙完所有的事,再去陪伴家人。每次读完这本书,我都觉得自己活得更舒服、更自我、更轻松。所以非常推荐大家也去读一读,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它能给你不同的感悟。
对于演员张震,陈凯歌导演说他是唯一一个会在片场捧着一本书的演员,看起来很文艺,他说:实际上我就是在消磨时间。因为如果是拍一场很多人参加的打戏,等的时间会很长,可能一天就拍四五个镜头,一上午都等不到你的戏份。那个环境下,我就会随手拿一本书来看看,让自己放松一下。其实读书也不是什么高格调的事情,无非就是图个轻松自在而已。
十一:
第十一本书,凌翔记录的《李光耀传》—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波澜壮阔的一生。政治场上的斗争,经济浪潮的搏击,艰险经历中的强大意志,过人的胆识伟人的魄力,都将在字里行间中一一呈现,阅读此书,犹如与李光耀先生当面详谈,不经意间直入这个伟大而传奇人物的内心世界。
最先看到这本书,是来自导演刘伟强的推荐。他喜欢看人物传记。带着对李光耀的尊重和好奇,他研读了此书。“正因为从别人的阅历中获益良多,才将自己的人生走成了一条直路。”2002年凭借执导电影《无间道》,刘伟强夺得第22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
从别人的成长经历中,汲取些人生经验,这是一个历练捷径。
李光耀,作为“现代新加坡的缔造者”,他的身上拥有着太多传奇。李光耀的祖先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而李光耀家族正是从其曾祖父李沐文远离故土,定居新加坡开始的。有人说,如果不是客家同乡的撮合李沐文在新加坡娶亲生子,他是要回广东老家的。那么,新加坡的历史可能将是另一个模样。新加坡从一个地理上的蕞尔小国,到成为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不可忽视的强国,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李光耀。李光耀先生在政治和经济浪潮中搏击一生,让人惊叹。最让我佩服的是,36岁时他便领导新加坡走向独立。面对机遇和危机的取舍,李光耀先生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根据导演刘伟强的阐述,他说:我从小就喜欢电影,七八岁时立志要当导演。但是小时候家境不好,提到做导演,很多人会笑我在发白日梦。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考进了邵氏电影公司,一开始最底层的小工,只能帮摄像拿三角架,镜头都不能碰,但我依然乐在其中。 那时候的邵氏片场是全香港大牌云集的地方,除了周润发、尔冬升、余安安这些明星,还有张彻、楚原、刘家良等大导演。我总喜欢一边干活一边观察他们:对待工作有严肃有梦,而对待周围的人又总是宽厚体贴。从大家身上我学到很多好的东西。现在回过头看看,我在坚持梦想的同时,又从别人的阅历中获益良多,这才将自己的人生走成了一条直路。
十二:
第十二本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的《悉达多》。“有时候我们会从心底涌现出这样的问题: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作者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他会和你一起迷惘,一起行走,你在想什么,他也在同时思考。”
说到这本书也很巧合,来自一个非常且极其喜欢的女神王珞丹的推荐。丹姐本来就是圈里出了名的全才女神,确实也活出了自己喜欢的样子。她说她不想带有功利性目的地去演戏、生活,她只想在自由自在的氛围里,尝试各种不同的事情,用心对待生命,过不一样的人生。假如你在阅读此书,千万别以为名字佛教风很严肃,事实上,这本书的趣味性绝对超出想象。
乔达摩悉达多是释迦牟尼佛的本名,在我的理解中,黑塞这里的悉达多不是那个佛祖,也跟宗教关系不大。悉达多的故事,如果拍成电视剧也会非常精彩。用现在的话说,悉达多是个高富帅,金钱美女环绕,拥有人们羡慕的一切。可是就在大家认为他很成功时,他却来到那河边,想结束自己的生命。要追寻什么?这么做是在证明什么?这些问题悉达多一直想不通。
我以前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太矫情,太空,跟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但慢慢地,每次疲惫或者低落的时候,我真的会从心底涌现出这样“空”的问题。我是为了什么这么做?我的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黑塞并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他会和你一起迷惘,一起行走,你在想什么,他也在同时思考。
就像书中的悉达多流浪自虐,享尽奢华也自我堕落。按照常规发展,故事的主人公会像游戏过关一样,每经历磨难都会得到阶段性成长。但是悉达多却没有,作者仿佛是上帝视角,任凭悉达多不停尝试人生,最终融于自然。 也许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吧。人这辈子荒凉也好,绚丽也好,经历过才明白,最终都要自己走下去。《悉达多》实打实地告诉读者,要是不去触碰不去行动,都只会是菩提树下那空空的念经罢了。
十三:
第十三本书,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我前后看了纸质版和电影版、电视剧版至少两遍,那心情真叫一个跌宕起伏,社会百态啊!。白鹿原,白不离鹿,鹿不离白,整个故事贯穿了中国上个世纪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封建思想的矛盾化,旧时代与新革命的碰撞,原上祖辈三代人的命运和恩怨纷争以及中国最艰难变革的那几十年,展示了渭河平原五十年的风云变幻,是一部渭河平原五十年生活变迁的艺术作品,也是一幅中国近代史雄奇画卷,更是一部展示中华民族宗族文化传承、发展的文化秘史。
小说当中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厚重深邃的思想内容,复杂多变的人物性格,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形成作品鲜明的艺术特色和令人震撼的真实感。
看过陈老的一些回忆纪录片,他说在写到鹿三在窑里刺死田小娥时,田小娥的最后一声呐喊,叫了一声“大”,写到那一刻他的整双眼睛全黑了,等待整个创作状态恢复时,他另起了一张纸,总结了田小娥的一生:生的痛苦,活得痛苦,死的痛苦。
2018年,陈先生病逝一周年。 【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再无陈忠实】,10年立项,6年筹拍制作,总投资2.3亿元,提前10个月布景,开拍前集体去农村体验生活20天,94位主演,400位工作人员,40000多人次群演,大规模转场10次,拍摄227天。以小说内容和制作规模来看,4星半确实实至名归。
《白鹿原》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创造了不止于一个时代的经典,是中华发展的艺术遗产。
十四:
第十四本书,格雷厄姆•格林先生的《命运的内核》,谈起这本书,表面上读起来确实有点枯枝,探讨、穷尽了一个人在命运中会经历的一切考验:爱情、 婚姻、家庭、事业、责任、怜悯、信仰。人性中那些美好的部分,又是如何毁灭一个人的。
书里有格林元素,对妻子的爱与愧疚,对天主教的抗拒与深陷。说到底,是灵魂的挣扎,不愿撒谎又不肯接受现实,于是看着灵魂在十字架上挣扎,或是受虐,这种痛苦成就了一部活生生的作品。爱有时候是以不爱的面目存在,这或许是其动人之处。
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1904—1991) 21次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传奇大师。67年写作生涯,创作超过25部小说,被评为20世纪大师级作家。1950年,初次获得诺贝尔奖提名。1976年,获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大师奖。1981年,获耶路撒冷文学奖。1986年,由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功绩勋章。 格林一生游历于墨西哥、西非、南非、越南、古巴、中东等战乱之地,甚至任职于英国军情六处,从事间谍工作,并以此为背景创作小说,关注人灵魂深处的挣扎与救赎、内心的道德和精神斗争,被誉为20世纪人类意识和焦虑的卓越记录者。 至今,每年格林生日期间,在格林出生地——英国赫特福德郡,都会举办为期四天的格雷厄姆•格林国际艺术节,全球的格林粉丝齐聚这里参加纪念格林的活动。
没人能看到完整的命运,但可以守护一个完整的自己。格林也曾坦白过《命运的内核》是他写得最好的作品。这部小说有着某种腐蚀性的东西,因为它过多触动了读者内心薄弱的部分。
十五:
第十五本书,说是书,也不是书,算是部分合集文摘吧。主要是自己平常较为喜欢的一些作者和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旅行家更甚之他们的作品。
以上是在LOFTER上关注的一位插画师loft7的作品,简约且有故事性的视觉设计作品的表达,传递了内心世界的情绪,喜欢也值得推荐给更多热爱视觉艺术的童鞋,关于这位有故事的Lost Boy。
Jovana Rikalo是我很喜欢的一位来自塞尔维亚的80后女摄影师。此前在诺维萨德学习法律,后来通过自学学摄影。一开始只是因为好玩,拍摄自然风光和朋友之间的回忆。直到2012秋天,她买了新的数码相机,每天拍摄一张图,学习摄影技巧,不断去创新,编辑图片(喜欢加入超现实主义元素,亦真亦假,充满童话般的唯美与梦幻。拍摄是一种感觉,触摸,爱,通过摄影,永远记录那美妙的瞬间。这是她自己的Blog:jovanarikalo.com 感兴趣的可以在浏览器里访问。
更多作品可以去关注:Ins:jovanarikalo | 500px:Jovana Rikalo 希望有一天,希望如此。
大家可能都看过王家卫的电影,港风色系,却可能不太熟悉这些电影背后的创作者。夏永康 - PHOTOGRAPHY,就是其中一位。夏永康 (Wing Shya,1964年), 香港出生,香港攝影師,導演及平面設計師。他曾為導演王家衛負責多部電影,包括《春光乍洩》、《花樣年華》及《2046》的拍攝及設計工作,亦曾成為音樂錄影帶及網劇導演。 他说:“當我編故事時我能夠從全新的角度開始。 创意从0开始,每個故事、每個我開始的項目,我能夠創作一刻或一個場景,它們可以是截然不同的。 對我來說,每一次都是全新的。”
关于他的创作Blog:wingshya.com
到此为止,上半年的书单及部分姿势已经分享完毕,期待下半场的再接再厉,也期待更多的童鞋可以高产高作,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如此甚好,无问东西。
上期回顾,还是有点心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