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与传统文化历史有意思

孔子杀人疑案的真相

2018-06-12  本文已影响52人  飞语古今

大家好,欢迎来到《飞语古今》,我是燕飞。

脱口秀主讲人燕飞

古今中外,人类历史上有数不清的公案、疑案,但是,像孔子诛少正卯这样扑朔迷离、引发无数人参与辩论的案子,恐怕很少见。哪怕到今天,依然争议不断,一方认定孔子杀了人,另一方认定孔子没杀人,但双方都拿不出令人信服的证据来。那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服不了谁,这官司一打就是两千多年。

因为最近在讲先秦文化,对这桩历史公案,我有一些新的发现和看法,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简单讲一下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吧。这个故事是说,孔子刚当上鲁国的代理国相七天,就把一个叫少正卯的人杀了。

这件事惊呆了很多小伙伴,包括后来历代的儒生们,个个都无比震惊,感觉三观都被颠覆了。

为啥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   少正卯没有犯任何罪,当时的人没听说过他有啥罪,后世的人也没看见有相关的记载。一个完全无辜的人,居然被孔子杀了。

第二,   孔子杀的这个人,那可不是一般人啊。少正卯,少正是古代官职名称,属于卿大夫,是朝廷高级官员。这个少正卯,还是鲁国当时的一个大V,影响力很大,孔子竟然说杀就杀了。

最主要的还是这第三个原因,就是孔子的整个人设完全崩塌了,他的个人形象全部毁掉了。为啥呢?因为孔子一贯是主张推行仁政的啊,怎么刚一做官,就杀起人了呢?而且,就在不久前,鲁国的正卿季康子,也就是鲁国最大的实权派人物,刚刚与孔子谈论过治国之道。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

听见没?孔子回答的那是掷地有声啊:焉用杀?怎么会杀人呢?哪怕他无道,你也不能随随便便杀人啊?脑袋又不是韭菜,割了还会重新长起来。

这就很矛盾了,小伙伴们无比困惑,于是就问:您老人家不是说焉用杀吗?那您怎么把一个无辜的人说杀就杀了呢?

面对质疑,孔子给出了自己的解释。那真是义正辞严,振振有词:

“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以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杰雄也,不可不诛也。”——《荀子·宥坐》

原文比较长,就不一一解释了。简单说就是,孔子认为少正卯是一个内心险恶,能言善辩的意见领袖,这样的人往往妖言惑众,影响力很大,必须防患于未然,最好在他还没有得势的时候,就把他除掉。

孔子虽然例举了少正卯的诸多“罪状”,但我们会发现,少正卯其实是很无辜的,他根本就没犯过任何实质性的罪。

孔子看小伙伴们依然疑惑不解,自知杀人的理由确实不够充分,于是就急忙拉了历史上的几个大V来为自己背书,比如商汤啊,周文王啊,姜太公啊等等。孔子说,他们都杀人啊,而且他们当年杀的那些人,和我今天杀的少正卯,是一样一样的,都是因为思想、言论有问题。他们杀得,俺为啥不能杀呢?杀,必须的!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个故事,就是孔子以言论治罪,杀了少正卯。

接下来,这个故事就开始演变成各种版本了。比如到了后来的《孔子家语》,故事就变成:孔子不只是诛杀了少正卯,还“尸于朝”,就是把尸体用来示众,警示威慑民众。

到了东汉的《论衡》里,更是增加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私人动机,说这个少正卯也是个了不起的学者,也在办学校,而且他的学生比孔子的学生多得多。最后,孔子的学生都跑到少正卯那里去了,孔子这里只剩颜回一个学生,孔子被气坏了,所以,他一当上官,首先就是除掉少正卯。

这样的故事,大家觉得谁听了最高兴呢?谁最喜欢这个故事呢?

那就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啊,一个个简直高兴坏了。哎呀,真是太好了,以后谁再整天胡说八道,我就把他杀了。

比如,汉武帝就觉得孔子杀少正卯,杀得真是太好了,他下令把孔子指责少正卯的那些罪状,全部写进了《王制》里,变成了国家的法律条文。

这就很麻烦了。要知道,那几句话都是一种非常主观的说法,没有任何客观标准来判断。一个人的思想是好还是不好,一个人说的对不对,谁来判定呢?那还不是皇帝说了算,他说你不对就不对,他想杀你,就给你扣一个蛊惑人心的罪名。

西晋的名士嵇康,不为司马氏集团所用,到竹林里搞了一个铁匠铺,支炉打铁。人家也没招谁惹谁,就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铁匠。

司马昭的心腹钟会,想结交嵇康这样的高人,于是就去拜访,没想到嵇康根本不理他。钟会这个气啊,回去就向司马昭进言杀嵇康。司马昭说:“没有理由呀”。钟会说:“要什么理由?孔子杀少正卯要理由吗?”不久,司马昭就找了个借口,把嵇康给杀了。

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完全变成皇帝们以言论治罪、诛杀异己的经典范本。“少正卯”,也成了杀人整人的借口,2000多年来,孔子杀少正卯的故事不断重演,很多思想的先驱被统治者称为“小人”,纷纷被囚禁、被弃市、被腰斩、被凌迟……

反过来说,最不认同孔子诛少正卯这个故事的,其实是一些儒生。为啥呢?道理也很简单。因为有一部分儒生,一直坚持从道不从君的儒家理念,只听从真理,而不听从皇帝。那皇帝肯定不爽啊,皇帝不高兴,后果很严重,直接扣你一顶妖言惑众的帽子,以言论治你的罪,你还无话可说,因为是你的祖师爷带头这样干的啊!

所以,有很多儒生站出来,否定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朱熹。以朱熹为代表的这一派,认为孔子作为一代圣人,一向主张“为政以德”,反对“齐之以刑”,绝不可能出现乱杀人的情形,更何况是在孔子刚刚上任的第七天。他们认为此事并不存在,又因为此事最早出现于《荀子•宥坐》篇,但同时代的其它文献并没有相应的记载。所以,朱熹他们提出,孔子诛少正卯,其实是齐国、鲁国的一些人伪造的。

(朱熹 | 画像)

朱熹他们的意见有没有道理呢?有道理。但是不充分,说服力不够。比如,说孔子主张推行仁政,“为政以德”,所以不会杀人,这显然没有说服力。古今中外有太多政治家都是说一套做一套,打着仁政的旗号乱杀人的,大有人在。

有人没做官时,漂亮话说得天花乱坠,一旦有了权力,尤其是掌握了生杀大权,那就是两回事了,杀起人来一点都不手软。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啊,正所谓“听其言还得观其行”,关键还是看他怎么做。

还有,说孔子上任才七天,不可能开始杀人,这其实也站不住脚。有人会说这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烧得越快越好。

比如,大名鼎鼎的苏东坡就认为,如果孔子不赶快诛杀掉少正卯,“迟疑两三日,已为少正卯所图矣”,就是说孔子这是先下手为强。

另外,朱熹他们提出孔子诛少正卯是后人伪造的,但这也只是怀疑,没有任何证据。

除了朱熹,还有很多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证孔子没有杀人。比如,说孔子代理的国相,相当于主持礼仪的,并没有权力杀。这些论证虽然各有道理,但都太缺乏说服力了。

争来斗去,依然是有人说杀了,有人说没杀。就在大家都没办法的时候,第三种观点出现了。

这一派承认孔子诛少正卯确有其事,但是,他们认为 :诛少正卯并不一定意味着杀了少正卯。因为 “诛”可以理解为“责、讨”之意。所以,孔子诛少正卯,其实只是因为少正卯行为不端,言论不当,孔子对他进行了一番谴责、惩罚,并不是杀了他。

这一派的观点有没有道理呢?有一定道理。

根据《说文解字》:“诛,讨也。从言朱声。”“诛”可以理解为“责、讨”,即谴责、声讨的意思。

但是,这种解释是彻彻底底的断章取义。

如果单独看“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这一句,倒是可以这样解释。问题是紧接着孔子举了一些例,说明历史上那些政治家也是杀人的,比如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等等,不管是潘止,还是管叔,这些人确实是被杀掉了的。

所以,联系上下文一看,这相当于是孔子自己的话,坐实了他杀少正卯这件事。这里的 “诛”还真的只能解释为诛杀,无法解释为其它意思。

那么,孔子究竟杀没杀少正卯呢?

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有很多版本,《孔子家语》、《史记》都有记载。但最早是出现在《荀子·宥坐》里,其它版本都是在这个基础上演变的。

所以,要想知道答案,还得回到荀子这篇文章上来。

《荀子·宥坐》这篇文章出来的时候,离孔子做官,已经有差不多两百年了。在这两百年间,没有任何关于孔子诛少正卯的记载。按理说,这可是件大事啊,牵涉到鲁国的两个大名人,但奇怪的是,鲁国的史书上没有记载,其它国也没有,《国语》没有,《战国策》也没有。

我们都知道,有两个人喜欢骂孔子,一个是墨子,一个是庄子,这两人只要一有机会就骂孔子,或者嘲笑孔子,天天拿孔子来说事。

如果孔子真的诛杀了少正卯,那墨子和庄子这两人会放过他吗?什么知乎豆瓣天涯,微博微信贴吧,肯定是卯足了劲的骂啊。但令人诧异的是,史料文献中,一个字都没有。

也就是说,在孔子去世后的近两百年间,没有任何文献记载诛少正卯这件事。而在两百多年后,这件事却被荀子这样一个连孔子面都没有见过的人,像盗墓一样给挖出来了。而且在同时代的文献里,只有《荀子·宥坐》这篇文章里有。

这篇文章真是横空出世啊,有太多经不起推敲的地方,太多明显的疑点。

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孔子当时究竟有没有可能杀少正卯?

首先,孔子无权诛杀少正卯。

有人说不对啊,孔子当时是鲁国的国相,有权啊。但他只是临时代班的,他真正的职务是大司寇,相当于司法部长。可能有朋友会说,那不正好吗?司法部长,刚好是掌握司法的,杀个人算啥。

其实,司寇只能管民间的司法。所谓司寇,寇就是强盗、盗贼,司寇就是管理民间那些盗贼、犯罪分子的,他根本没权管大夫。前面我们讲了,少正卯是卿大夫,孔子如果诛杀少正卯,那相当于一个部长刚上任七天,就随便找个借口,把另一个部的部长给杀了。哎呀妈呀,不要说其它官员会害怕,估计国君自己都会害怕。你觉得国君会给他这样的权力吗?

就算孔子是国相,他也杀不了少正卯,因为当时鲁国除了上面有国君,还有掌握着实际权力的“三桓”——也就是季平子、孟懿子、叔孙武叔。孔子不可能不经过这三个实际掌权者的同意,随便就把一个卿大夫杀掉。

更关键的是,春秋时期,“其犯法,则八议轻重,不在刑书。”意思就是,如果大夫犯法,不是交给一般的司法部门按照刑律来处理,而是由国君召集贵族来联合审判,毕竟这大夫的官位是国君给的。

这其实也就是“刑不上大夫”的真正意思。“刑不上大夫”并不像后来很多人误解的那样,以为大夫犯罪就可以不管,以为他们有特权,可以胡作非为。怎么可能呢?只不过是审判的方式更高级,类似于组建最高法庭来审理。另外,行刑的时候会顾及大夫们的颜面,不会像普通犯人那样。

所以,如果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话,那是完全违背礼制的,他不会那样做,事实上他也做不到。

有人会说,少正卯也有可能不是卿大夫啊,他是以官职为姓,出身卿大夫家庭,确实有这种可能。但是,在春秋时期,卿大夫家族一般都世袭贵族,那都是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家族。

孔子如果真的随便把这样一个大家族的人杀了,他家族的人不会找他算账?会放过他?还有,少正卯不是有很多学生吗?比孔子还多。这成千上万的学生难道不会来找孔子闹?怎么一点动静也没有呢?

另外,既然少正卯有那么大的名气,学生比孔子还多,那为啥他的文章却一篇都没有留下呢?而且,少正卯这个人,也只在这段话里出现过。其它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这个人的一丢丢信息,这就太诡异了。

最最重要的是,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荀子这篇文章是彻彻底底伪造的。伪造者虽然精心编织谎言,可惜,还是留下了一个天大的漏洞。

问题就出在孔子说的那一番话里。就是有人问孔子为何杀人,孔子就举例来说明,历史上那些政治家也是杀人的:

“是以汤诛尹谐,文王诛潘止,周公诛管叔,太公诛华仕,管仲诛付里乙,子产诛邓析、史付,此七子者,皆异世同心,不可不诛也。”


这段话里有一句是有大问题的,就是“子产诛邓析”。著名学者鲍鹏山先生根据前人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

第一、  这个邓析确实被诛杀了,但不是子产诛杀的,而是郑国执政姬驷歂杀的。

第二、 邓析被处死是在定公九年,那个时候子产已经死了21年,《左传》等文献里都有记载。一个已经死了二十多年的人,怎么可能诛杀别人呢?莫非他从坟墓里爬出来诛杀的?

第三、  更关键的是,孔子与子产是忘年交。子产主张“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与孔子的政治主张比较接近。孔子听说了子产去世的消息,流着泪说“子产,古之遗爱也”,他是在朋友圈哀悼过的。子产死后21年,那时孔子51岁,邓析被姬驷歂诛杀。这时,孔子怎么也不可能说,邓析是被他已经死了20多年的老朋友诛杀的。

(邓析 | 画像)

很明显,孔子说的那段话是有人杜撰的,编的,有人故意往孔子身上泼脏水。

谁呢?可能有朋友会说,还能是谁,《荀子·宥坐》是荀子写的嘛,那肯定就是他了。真相并非如此。根据很多学者研究,《荀子》其实不是荀子写的,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后世的法家写的,体现的主要是法家的思想。

那么,究竟是谁杜撰了孔子诛少正卯这件事呢?这个我只能说,最大的嫌疑人应该是法家的韩非。为啥呢?

首先,先秦的儒道墨三家,都不主张杀人政治,只有法家公然鼓吹杀人。尤其是韩非,你看他的文章,到处杀气腾腾的,充满着阴狠,毒辣,动不动就主张要把哪几类人铲除掉。比如儒生,隐士,工商业者,这些人在他眼中都是国家的害虫,必须除掉。

另外,还有一条线索:在杜撰的孔子说的那段话里,有说过“太公诛华仕”这件事,而这件事在当时其它任何文献里都找不到,只有韩非子的文章里出现过。

所以,这段话是韩非杜撰的可能性最大,他是最大的嫌疑人。

韩非这样的法家,做事是没有任何道德障碍的,从来都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什么都干得出来。我在讲韩非第一期时曾讲过,韩非这一招实在是太阴损,太厉害了。他把自己杜撰的孔子诛少正卯的这段话,放进老师荀子的文章里。既是以儒反儒,又能借孔子荀子来鼓吹他们法家的杀人政治主张。

他为啥要借儒家的这两个大佬呢?很简单,因为这两个人名气很大啊。荀子曾三次出任当时全国最牛的学院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院长,那可是学术界的牛人啊。孔子就不用说了,到了韩非的年代,他早已成为思想文化界的大神了。

(稷下学宫 )

法家这一招的厉害在于,他们用孔子来堵住儒生们的嘴。你们不是主张仁政吗?但你看,你们的祖师爷也杀人啊。

这起冤案,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不仅成为皇帝们滥杀的理由,后世一些傻乎乎的儒生,居然也跟着相信。不过,也未必是傻乎乎的,而是一些儒生,一旦进入体制,掌权后,就把祖师爷的仁政理想抛于脑后了,为了现实政治的需要,他们其实非常乐意相信孔子诛杀了少正卯。

孔子诛少正卯这件公案,对国人造成的所有恶劣影响中,最坏的就是孔子给少正卯定罪那段话,这是典型的诛心之论。诛心之论对国人影响实在是太大太深远了。

所谓诛心之论,就是不问罪行,没有任何客观的依据,只根据一个人的内心来认定罪状。

所以你如果给皇帝提一点意见,皇帝就可以说你是在诽谤朝廷。你给官员提意见,官员就说你是在侮辱国家,是卖国贼。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批评对方时,不是针对对方的行为、语言来谈问题,而是绕过行为、语言去指责对方的目的、动机。

比如,在讨论传统文化时,你不能说传统文化半点不好,只要一说,就会有人指责你是汉奸,是卖国贼,甚至说你是领工资的间谍,是美帝派来破坏传统文化的,而且还有人会去举报你。

这就是典型的诛心之论,一点事实依据也没有,就开始扣各种罪名。有的仅仅是因为不认同别人的观点,就跑到人家单位去闹,跑到人家家里去打人,恨不得从肉体上消灭对方。这种思想的源头,其实就是来自法家。

我们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和谐社会,必须学会多元并存,相互尊重。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句话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共识和底线。

这样的文明理念,孔夫子如果还活着,我相信他老人家也会认同的。因为他,压根就没有诛杀那个子虚乌有的少正卯,他也不会认同那段诛心之论。

谢谢大家,如果喜欢《飞语古今》的话,记得多多关注哦。

我是燕飞,一个试图从迷雾中寻找真相的年轻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