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宪问第十四》09:要不要搭上一条命
《论语·宪问第十四》09:要不要搭上一条命
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孔子说:“郑国制订外交文件,由裨谌起草,世叔提出意见,外交官子羽修改,东里子产作加工润色。”
媒体报道:2017年1月14日下午,刚刚举行完结婚典礼不足两周的退伍士官孙彦平驾车与人发生剐蹭,在张北中央大道与人理论时,对方一言不合突然拿出刀子对孙彦平连刺两刀,致其死亡,25岁小伙儿当街被捅死!
一句话说不好,极端情况下是要搭上一条命的。客观来讲,孙彦平事件中,搭上的不止孙彦平一条命,行凶者也难逃法律的制裁,两个家庭因为这句话将蒙受难以估算的损失。
由此可见,说话是一件很严肃的事儿,应该认真对待,古人所谓“谨言慎行”就是这个意思。至于在上位者,说话更是如此。所谓“一言九鼎”,居于上位的人,说话便不仅仅是说话了。在古人看来,在上位者说话便是“命”,是“令”。
“命”字字形最早见于西周金文,甲骨文的“命”和“令“是同一个字,本义都是指发布命令,到了西周“令”叠加“口”分化出“命”。毛公鼎:“膺受大命”,“大命”即天命,铭义即接受上天的命令。
还是古人睿智,老早便看到说不好话是要危及性命的。老早便用“命”这种表达,把“命”和“令”等同起来。
普通人一言不合,可能危及生命。对于处在上位者而言,下命令前,需要斟酌的是要不要、会不会搭上一个邦国的性命?
孔子用这段话为今天的我们描述了在当时的郑国,一条关乎举国上下命运的命令是怎样新鲜出炉的。
一、草创
裨谌草创之。裨谌是郑国的大夫,这个“大夫”是“刑不上大夫”的“大夫”,一方面,草创上命的人,应该是有地位的人,食人之禄,忠人之事。前面,孔子讲“忠焉,能勿诲乎”——忠于一个人,能不尽心拿正道来规劝、教诲他吗?另一方面,草创上命的人,应该有自己的独特思想和操守,非如此不能完成创造,草创本身也是创造。
二、讨论
世叔讨论之。
世叔即子太叔,名游吉。郑国的大夫。子产死后,继子产为郑国宰相。春秋时期,诸侯大夫多为家族血脉的延续,按照父位子代的继承法则,长子继承了王位后,通常情况下,其它子弟会被分封相应的官职,以拱卫“家天下”。
《尚书》中,详细描述了上古帝王的决策流程,其中第一步便是征得家族长老的认同,然后才由大臣提出在朝堂上讨论,再然后是占蓍,最后才由上古帝王决定昭告天下、动员实施。“世叔”讨论之,相当于由世叔组织放在朝堂上供大家讨论。
三、修饰
行人子羽修饰之。
行人,春秋时期官名,掌管朝觐聘问事务,也就是外交事务。当时,郑国的行人是子羽,也就是公孙羽,他也是郑国的大夫。
行人相当于掌管礼仪的官员,古代掌管礼仪的官,是要饱读诗书的。我们看孔子编订的《春秋》,诸侯国之间有正式的外交时,都会有《诗经》中诗歌的唱和,这些细节都会被记录在案。《诗经》所起到的作用相当于当时的普通话,也就是在诸侯国之间交往时,大家都要用彼此都能理解的“普通话”来表情达意。
“行人子羽修饰之”的修饰所起的作用便是将上命变成符合诗书表述规范的文本。
四、润色
东里子产润色之。
东里是子产所居之地,在今天的郑州市。如今的郑州紫荆山公园,还存留有子产教化的相关印记。
子产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姬姓,名侨,字子产,又字子美。历史典籍以“子产”为通称,他是郑穆公之孙、公子发之子,曾先后辅佐郑简公、郑定公。子产最后为上命润色,可见是个关键人物。
孔子先前讲“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现在来看,这不仅仅是在说人,也是在说一套说辞,一个上命,一篇文章。子产的润色所起到的作用便是使上命的文与质能够相得益彰,抵达“文质彬彬”的终极目标。
今天,我们虽然不必像当年郑国颁布上命那样小心谨慎的说话,但也要牢记谨言慎行。多想一想,说话时,要不要,值不值得搭上一条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