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育的思考
人常言“三十而立”,在此途中,常常会感慨时光飞逝如流水,流水无情惹人怜;也愈发能明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宇宙天地之道法自然;亦或是“像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的匆匆罢了”。在每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常会为写作的主题搜肠刮肚备受煎熬,无奈之余,只能留心生活,从书中汲取所需。有关于教育的思考,也是与学生家长聊天时的些许感触,整理了自己浅显的认知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讨。
目前,教育的受教主题是学生,施教主导者是教师,课程的主要参与模式还是学校教育,集中化管理为主导,这是所有教育参与者的教育共识。自从工业革命之后,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的影响涉及生活方方面面。首先是生产关系的改变进而影响到全球的政治格局,其次政治格局的改变影响到社会各个阶层,每一个阶层所担负的社会化大生产分工不同,就需要资产阶级教育能够与生产力相匹配,因此大规模的集中化学校教育就应运而生。这是自从教育诞生起所能惠及到的最大规模的人口,是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而世界范围内,教育的主要矛盾是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教育人口相对过剩这一大难题,如何解决这对主要矛盾成为了教育发展必须亟待解决的难题。
中国自古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金玉良言,亦有“学而优则仕”的金科玉律,再加之改革开放后释放的巨大人口红利带来的飞速发展,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与人口资源相对过剩主要矛盾更加突出。家庭生活品质提升之后,教育就成为了家庭最大的问题和负担,每一个学生的竞争背后都涉及到每一个家庭之间的竞争,以至于人人压力都很大,也是社会常态了。而素质教育注定是无法全面简单的推广,因为如果不能解决教育资源短缺的根本问题,任何其他方法都是本末倒置,治标不治本,也就无法根本上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是什么呢?它又涉及哪些方面呢?百度上解释到“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化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就教育的方向而言,我个人特别认同素质教育,但是其概念大而空,并不能给人以具体量化的执行目标。因此素质教育因人而异、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发展程度,所能实施的素质教育注定是不同发展程度下的各种层次并存的素质教育。中国地区间发展差异巨大,发达地区可以把它理解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就不可避免了要学习德智体美劳,也就是大众普遍理解的琴棋书画。素质教育的考核结果在没有广泛的教育资源作为支撑的前提下,是不是也要在素质教育之内进行优质学生资源的选拔,也就是需要进行素质教育的选拔考试呢?这样学生不但需要学习文化课本知识,还需要考核琴棋书画等全面发展的个人素养,如此这般会不会造成学生以及家庭对于教育的更大投入呢?
人们总是喜爱回忆旧时上学的日子,没有那么多作业,时光总是过得漫长悠闲,诸如此类等等。用旧时的常识和经验来判断当今世界发生的一切事情,却总是忽略了时代的发展和局限性,也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未来的发展。在八九十年代,国内基本焦点还是吃不饱饭饿肚子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精神食粮的匮乏显得不是特别紧要;造成了那个时代教育的特殊性,无法就不同时代的教育简单的横向比较。现阶段国内根本任务已发生改变,虽然上世纪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但“不患寡而患不均”,大家相互间无差距,就没有层次感、紧迫感。现阶段物质资源充足,对于精神资料的追求更加迫切,时代发展带来的红利并没有平等的分给所有人,因此在时代快速发展下内心就会产生深深的不安和紧迫感。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造就了这个时代的快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被这个我们造就的时代推着走,一刻也停留不下来,更不用期望有天它能回头。
最近常常有人提及寒门难出贵子的现象,这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微观世界,而分析已深入到每一个人,每一个家庭的具体情况中,这就失去了分析的合理性、取样的随意性。我们应该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宏观角度去看待,中国社会经历了建国初期,各阶层间相互转化动荡不安的时刻,发展到现在每个人都处于社会的不同阶层,而且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细化阶层分化越明显。不同阶层之间流通性降低,不同阶层想跨越层级壁垒,往更高的层级跳跃,需要打破阶层引力场的能量越来越大。而身处寒门子弟所能利用的社会资源本身有限,再加之教育所需的投资愈来愈大,而投资回报率并未有之前那么高,期望通过一次考试改变层级属性又是难上加难,这才是寒门难出贵子的原因所在。但是这人类社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时代(参照美国社会),这样也并不是无一是处,流通性降低带来的好处就是社会各阶层之间分工明显,社会稳定性较好,但是各阶层之间上升通道难度增大。
自从人类打开了互联网,构建了一个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信息在网络中高效快速传递,你可以找到任何感兴趣的讯息,如果愿意你可以从互联网络中学习所有人类知识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但实际中并未发生这种现象。我在读《送东阳马生序》的时,感触最深刻,“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古人学习需借他人书籍,先抄写一遍,然后把书送还,正是由于这种信息资源的高度短缺,造就了古人对于学习的热枕。物以稀为贵这是最大的人类共识,越是来之不易的,越是需要珍惜,反过来讲也是一样。互联网时代知识获取的成本越来越低,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自然就不会有先贤那样求知若渴,这也是时代发展造就的人类共性,技术层面可能更加迫切需要人工智能的发展来解放人类脑力劳动。互联网时代知识迭代更新速度更快,不同时代的知识相互叠加,越是发展要学习的东西越多,而基础教育的年限无法拖长,因此只能把之前高年级学习的内容慢慢的往更低年级压缩,这也是目前基础教育的无奈之举。从人类发展历史来看,多种问题和矛盾相互编织交错构成了多彩绚丽的人类社会;在时间长河之中,我们都是匆匆过客,只期望能不负时光匆匆;韶华易逝,青春易老,莫等白头,空嗟叹!
2018年3月13日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