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之道|【教】篇
记得读中学时,课文里有一篇韩愈【师说】,至今印象颇深,其中开篇那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更是记忆犹新,至今难以忘怀。
原因无他,对于这句话的解释,颇有些存疑迷惑。
这句话普遍的解释:“老师,就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除疑难问题的人。”
吾理解韩愈《师说》里的深义,即是说做教师(或师傅)的首要职责,就是教导和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其次教导学生掌握尘世间的各种生存技巧与能力;同时帮助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
养生之道|【教】篇那么要想做一个真正合格的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悟明白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道理】,只有当教师自己践行实证清楚明白了【道理】,才能引导学生步入德才兼备身心健康的大道。
在有关【教】育这个问题上,前辈“养真子”的见解值得学习和关注:
【道】是个不会说话的【圣人】,而【圣人】则是能说会讲的【道】。
虽然【圣人】竭尽所能地替【道】说话,力求将无法言语的【道】所包含既玄奥又简单的意义,谆谆教导并展示给大众。
圣人这么做,也只不过是将我们与生俱来的先天禀性(道),返还给我们的自身(禀性、道)而已。并不是强迫人去做哪些个难以知晓,并且没有能力做到的事情!
过去从事教育的老师,他们在教导学生时,便是教导和学习圣人们为人处事的道理。
养生之道|【教】篇易经讲:“在幼儿时期就教孩子们学习和培养圣人的浩然正气,这就是在做培养未来圣人的圣功伟德呀!”
即是在训练和教育孩童时,要求那些学子们不但要学习圣人们的崇高品德,并且还要树立宏伟大志:使自己践行实证成为圣人为到达的目标!
而那些参加培训学习者,难道不可以用效法圣人的方式来勉励自己么?!
可惜自从孔子的教育受到阻碍,取而代之的是佛道教兴盛。自从佛道教乱传,导致歪理邪说之疯起。
老子说:“修己之身,其德乃真。”这句话的意思是修炼至身体康健,那个承载大道的德才是真实不虚的存在。
养生之道|【教】篇舍弃那个极其难得的暇满人身去谈修行,最终不过是水中月、镜中花的虚假慰籍!
试观今天求仙求佛的人,往往采取规避和杜绝尘世间的人和事缠绕,以出家逃世的方式来修行。
他们认为身体、家庭、妻儿老小,以及人情世故等等都是累赘,都是让其成仙成佛的障碍。必须断绝且逃避尘世才能做到。
那些人不知仙佛之道,离不开身与心。如果能够做到正心修身。
养生之道|【教】篇则有家庭可以居住;有夫妻天作之合;有人情世故红尘磨砺。因此在家修行,同样可以成圣成仙成佛。
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这些便利的修行条件,而一定要走那不甚方便的遁世修行之路呢?!
白鬓老人说:说出家可以成仙成佛,人们都相信;说在家可以成仙成佛的,人们却是不信。这是为什么呢? 都是因为没有真正明白这个【道】,没有真正穷究这个【理】呀! 这些人也不仔细想想,成仙成佛非得一定要出家方可? 这些人也不细细思量,难道【圣人】也必须用出家方式才能成么? 为何世间人执著名相如此之深啊! 养生之道|【教】篇
覚明居士:
一个教字义理深,承前启后凡圣功;天生禀赋人皆有,返还自身唯教拥;
古之师教蒙童训,十方圣贤荐心胸;
学圣炼仙释禅境,教授训导培育工;
修身养性原一体,舍身言修理未通;
理若通达随缘处,感应道交名相空;
圣人代言大道晓,隐显市朝德道恭;
在家出家无二别,无上菩提直取中。 养生之道|【教】篇
附韩愈【师 说】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告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也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古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日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庚。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贤不及孔子。
养生之道|【教】篇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之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教师。教师是传授道理,传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
有疑惑而不从师学习,那他对于疑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
出生比我早的人,他悟道明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向他学习;比我出生迟的人,他悟道明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且把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计较他出生比我早还是晚呢?
所以,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还是年少,凡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教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道的道理没人传布已经很久了,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哪!
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而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许多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
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味。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对于他们自己呢,却耻于让老师教他们,这真是糊涂啊!
那些教育孩子学习的老师,只是教孩子们读书识字来熟悉书中的句子,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
文句尚不理解,疑惑不能解决,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而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别人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朝笑他。
问那些嘲笑者,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老师,那是很让人丢脸的事,那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了。”
唉呀!从师学习【道理】的根本原因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
巫医、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族是不屑与他们并列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赶不上他们。这不是很奇怪的事么?!
圣人是没有固定的老师的,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聘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品德才能当然赶不上孔子。
养生之道|【教】篇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
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非要比学生强,悟道明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也各有专门的研究,如此而已。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覚明近日再度详阅细品一千多年前老师韩愈【师说】一文,竟欣欣然乐在其中矣!
无戒21天写作训练营 RULAI333 覚明
2017年8月28日於美茵茨静心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