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首页投稿(暂停使用,暂停投稿)@产品首页推荐

UX设计师如何领导产品创新

2017-07-23  本文已影响94人  朱晨

这是一篇大长文,是最近想明白的一些事情,要有耐心哦。

做产品,非常考验决策者的生活阅历。他需要对生活有深深的爱,才能发现用户在生活中真真切切的痛,然后号召大家一起为改变它奋斗。如果决策者整天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很少带着一颗平和的心去看看这个世界,那就真的只能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了。那些得沿着他指的方向往前冲的兄弟们就遭殃了。

在我毕业刚开始工作时时,还是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屁孩,只知道努力把线框图画好就可以了,以为这样产品就会成长。但在某厂做死了十多个所谓的创新产品后,我觉得我们做产品的方式实在是不太对劲了。归根结底是我们离用户太远太远了。其实不光是产品,我们这些设计师们其实也好不到哪儿去,都是坐在办公室里拍脑袋。

后来,我开始寻找能够把用户充分融入到产品成长过程中的方法。我学习了精益创业、敏捷开发、IDEO的HCD方法论、ThoughtWorks特有Inception项目启动工作坊以及五花八门的设计方法。理论很多,想用好这些理论去实践很难,因为一个落地的方法论要确保:

所幸这一路辛苦走来,误打误撞,终究把诸多方法的精髓拼搭起来,参与做成了一个产品(使用体验最棒,常被问卷网、麦克等竞争者抄袭的在线表单工具“金数据”),自己主导做成了一个产品(帮助听力障碍群体融入主流社会,提升获取信息能力的APP“心声”,在这个小众市场里从0开始做到日活上千),积累了一些经验。这些经验或许可以帮助咱们这些坚持以人为本做设计的UX设计师们进一步学会如何以人为本做产品。

创新在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我写东西喜欢从头说起,先来谈谈创新解决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难度,可以把问题分成3个水平,简单、复杂、混沌。

创新,就是要解决混沌的问题,边走边找方向。

精益的基本价值观和原则

在进入一个陌生的领域时,最重要的是学习。就像Discovery真人秀man vs wild里帅惨了的Bell每次落入荒野,要做的第一件事总是登高望远收集信息那样,花精力去学习哪里有金矿比盲目地向“前”跑要更合适。比较省力的学习方式当然是让经验丰富的老师来教你,或者抄一抄学霸的作业。但现在你这片荒野上唯一的学生,就得靠自己摸索了。

最经典的探索式学习方法就是“操作式条件反射”,构想-试探-学习,这是伟大的美国心理学斯斯金纳在训练鸽子获取食物时发现的规律。与巴普洛夫发现的经典条件反射强调"被动"接受刺激相反,操作式条件反射强调的是主动探索。这个基本规律应用到互联网创业中,就成了Eric Ries的精益创业基本法则:构造-测试-学习。

这为我们在解决混沌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没有目标,就先猜一个目标。照着这个目标先做一下,做出点东西就试试看,看看蒙对了没有。基于测试结果,我们可以判断先前猜的方向对不对,要不要继续投资走下去。在这个思路的驱动下,我们不再是盲目地向向前跑,而是在不断做实验、收集新的信息、决定下一步该往哪里走。
当我们遵从精益的思想来培养创新产品时,就需要遵循如下原则:

创新产品的风险

我们在创新时学习学习再学习的目地就是掌握信息,扫除未知风险。总的来说,一款新产品能够长期持续地存活下去,需要面临的未知风险有3大类:产品风险、客户风险、市场风险。

产品从0开始的四个阶段

产品从0开始的过程,就是对上述风险进行系统地验证的过程。一个一个把它们都夯实了,你晚上就能睡个好觉了。这么多种风险,如何进行有序的验证呢?

我们可以把整个产品初创阶段分成4个步骤,在每一步上我们都可以对一部分风险进行验证。这四个步骤分别是探索问题、定义解决方案、MVP定性验证和定量验证。

这四个阶段分别需要依赖不同的方法论来做指导。第一阶段(探索问题)和第二阶段(定义解决方案)是在从茫然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探索解决方案,这需要设计思路的发散和收敛。第三阶段(MVP定性验证)和第四阶段(持续不断的定量验证)要想灵活、稳健地实现产品功能,就得靠团队按照敏捷的方式来推进。当需要验证假设,学习新知识时,就需要依赖精益创业的思想。所以设计思维、精益、敏捷这三种思想要互相补充,才能够让创新产品落地。

当我们按照这种思路来做产品时,首先会尽量早地推出一个基本能用的东西,拿去给真实的用户进行体验和验证。在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中,用户都会被卷入进来,影响着产品未来的成长方向。与之相反地,在传统的产品研发方式中,我们会花上很多时间闭门造车。等到产品发布的那天,我们就推着金灿灿的跑车来到养了4个孩子的全职太太面前,期待着她能说一句“哇”,哪料到人家想要的是MVP。

写在最后

没有绝对好的方法论,也没有绝对万能的方法论。这种产品创新的方法论只适合于做全新的产品。因为前路茫茫,所以我们要一步三望。如果现在的团队目标就是要快速复制,那么这么磨叽地做事情,恐怕是要被老大骂死的。
篇幅有限,这里也只能概览性地介绍一下这种驱动产品创新的思路。具体应该怎么做,还有很多很多执行层的细节要讲,都在这里说就太累了。如果你希望和我探讨一下这种方法,欢迎给我写信,czhu@thoughtworks.com,有空就回。
在这条路上给过我启发的参考文献包括:


想找我1对1聊聊?来 “在行” 找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