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回归教育
汪洙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想,汪先生读这“上品”的“圣贤书”的初衷不是为了考取功名吧。可在这传统科举考试在当代的一个延续——高考的环境下,却出现了本末倒置的尴尬局面。
学生“读书”成了负担,“学习”变成了压力的代名词。而且他们读的大多是在高考后一辈子都用不着的书。这些书不过是用来敲开大学的敲门砖罢了,与教育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被迫高强度的学习。“饱览群书”变成了“狂刷题海”。高三的学生的世界更是被各种练习、测试封锁起来,甚至把对生活的欲望降到了最低。
家长们认为考上了一个好大学,将来便会有一个收入不菲的工作,过上美满的生活,于是毫不吝惜自己的荷包,又是买资料,又是报补习班。学生俨然成了一种理财产品,就等着那几张试卷,一纸文凭来度量。
前几年,有位作者的一篇文章被选作某省高考语文的阅读题。作者本人做了一遍考题,结果15分的题只得了1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一个被作者认为是“说出了我内心真实意图”的选项的错误选项。
如果说“应试教育”是中国教育的害虫,那么“标准答案”就是“应试教育”的坏牙,它抹杀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能,更别谈学生有什么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意识了。
而高考也的确是改变了许多人的一生,让农村的孩子跨过农门,让大山里的孩子走出大山。可这对所有中国人来说无比重要的高考有那么公平吗?
学习资源姑且不谈,这大学的招生地域差异也是长久以来的众矢之的。
一个来着湖南的农民工在上海打工,偶然遇到了一个设计师,两人随口一聊,竟然发现他们都是1999年参加的高考,那时全国统一命题,农民工考了523分,却落榜了,而身在北京的设计师以421分的成绩考上了沈阳建造工程大学。多年后的今天,两人命运竟是天壤之别。这个故事虽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但也体现了招生制度上的不完善。
谁都知道中国的教育有问题,然而我们的教改,改来改去万象丛生。要是不彻底转变思想观念,从我国社会现状出发,“解决教育问题”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不可能一时改变结果,但我们可以改变方向。让教育回归教育,让专业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