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7:《文心》阅读理解,第二十四章《推敲》
这一章作者通过乐华帮助铁工场的工友修改文章的小故事,来说明如何推敲、修改、打磨一篇文章,使之尽量通顺、易读、容易理解。
首先又被在夹缝中求生存,并且不忘学习上进的三、四十年代的工人阶级所感动,作者的鸡汤味并不明显,让人非常容易接受。
在训练班里并没有国文的功课;但是这班练习生离开了学校,却从实际经验上感到了读写技能的需要,于是买一些借一些书籍来阅读,更自己拟定了题目练习作文。其中越是用功的几个越嫌得空闲时间太缺少了,从前那样什么事都不做,只是阅读呀,写作呀,游戏呀,运动呀,真成为遥远的旧梦;而且,近旁没有可以请教的人,一切差不多都在暗中摸索,也是非常寂寞的事。宋有方这一篇文字是在夜课之后就寝以前写的,连续写了三四个晚上,才算完了篇。他自己不知道中间有什么毛病,心想乐华或者可以给他一点帮助,故而请乐华修改,这还是第一次呢。
个人理解: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认识到读写技能的重要性,买或借一些书籍来阅读,自拟题目练习作文,见缝插针的写作完成,再找高手来帮忙修改,这一系列的动作,可以说执行力超强,如果坚持做下去,成为一个优秀的作者还远吗?为什么普通的工人阶级会有这么高的觉悟?自己难道不汗颜吗?
乐华现在也算是一个作文小能手了,我们来看看他帮工友都修改了哪些地方,或者换一种说法,当我们自己完成文章初稿后,应该怎么样对文章进行推敲、打磨呢?
1、推敲用词是否准确
“……“精美”和“精良”意义虽差不多,可是“精美”比较偏在形式方面,形容一件艺术品或者一间房间的陈设,那是很适合的。现在形容一架机器,不只说它的形式,连它的工作效能都要说在里边,那就用“精良”来得适合了。……”
“第六段第二句你用了一个很不适当的副词,便是“前前后后”。我们说“前前后后围着河道”,或者说“前前后后都是敌兵”,可见“前前后后”是一个表示方位的副词,在这里是用不到的。你原来是顺次的意思,为什么想不起“顺次”这两个字来呢?”
2、优化累赘、啰嗦的表达
(“机械真像个活人,不过是用铁铸成的,不是由血和肉生成的。”)……“你那句赞美的话太啰嗦。现在我替你改为“真像一个铁铸的活人。”意义并没有减少,然而简练得多了。”……
“……你的原稿叙说机械的好处连用两个“又”字,累赘而没有力量。试辩一辩看,说“做起工作来比人敏捷、准确、有力到不知多少倍”是不是好一点?”(注:原稿为机械工作比人快,又比人准,力量又大到不知多少倍。)
3、注意语句的顺序,使逻辑更通顺
“我们再看第二段。要说那样赞美的话是不对的,应该紧接第一段,在第二段开头就说。你却先说了“机械比人强得多了”,再说“这个话是不对的”,就成为否认“机械比人强得多了”这句话了。不是和你的原意正相反背吗?因此,我替你把“这个话是不对的”提前;把“机械比人强得多了”移后,作为叙说机械的好处的总冒。……”
4、活用连接词,使表达更有序
“你写自动车床的动作,没有把先后的次序提清楚,就好像各种动作是同时并做的了。你看我替你加上了“先是”、“接着”、“于是”、“这就只剩末一步的工作了”,不就把各种动作的次序说明白了吗?……”
5、力求意思清楚周密、避免含糊不清
“第六段的末了是一句含糊的句子。上面说“这些动作快得很”,下面为什么忽然说到了“眼睛”?又为什么说到了“眼睛”的快慢?粗粗看去,意思是可以懂得的,越加细想便越糊涂了。现在我替你加上了一句“我们”在旁边看,点明白是去看这些很快的动作,然后接上去说“眼睛”,便不嫌突兀了。”
个人理解:这一节的内容可以说比较“干”,对于如何推敲、打磨,修改一篇作文的初稿有良好的指导性效果,并且很有可操作性。
但是,这些修改还是停留在“术”的层面,真正写作的“道”的层面,我觉得应该是介绍“知、情、意”的那一章的内容。当开始写作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应该是“知、情、意”,这是整篇文章的立意和价值观的体现,接下来再用本章的技巧对文章进行打磨,润色,这样,一篇不错的文章就可以出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