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华与华书房之大学华杉老师讲儒家思想-大学篇。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27】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2017-11-09  本文已影响1018人  华杉2009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27】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观上文所论,天命人心之得失,都在于能絜矩还是不能絜矩。可见在上位的君子,最要紧是修德,是明明德,事事都该谨慎,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的功夫,以谨慎在己之德,不使有怠忽昏昧,则己德克修,而絜矩之本立矣。

有了德,就有了人,有人,就是得众,得到大家的支持拥护,百姓都感化归顺你。

远方的百姓都感化归顺你,那百姓所住的地方,就归你管辖,这不就成了你的国土?这就是有人此有土。

有了土地,那土地中所产的诸般货物,自然都来贡献,岂不是有了财?

既有了财,则国家所需的诸般用度,自然足以供给,岂不是有用?

这就是君德既慎,则民心自归,其得众得国而有财用的原理。

【德者,本也;财者,未也。】

德是本,财是末。这又是要知道本末先后的道理。前面讲了:“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也。”知道什么是根本,什么是原理,什么是底层逻辑,就得道了。德,就是成功的底层逻辑,就是原理,就是原则。有的人天生有德,生知安行,人人都喜欢他,都愿意帮助他,跟随他,愿意让他好,不愿意看到他不顺利,不开心。这样的人呢,就是心如明镜,“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普通人呢,就要时刻戒慎恐惧,不能放松自己,保持紧张,尾巴夹紧,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这要看你的“舒适区”在哪里,仁者,天下之广居,居仁行义,如果你的舒适区就是仁德,住在仁德这间大屋子里,那居仁行义,舒服得很!如果你的舒适区是满足自己的私欲,那要行仁德,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时刻努力,这就要对自己有要求,严格要求。

孔子到了七十岁,从心所欲不逾矩,才算是居仁行义,仁德就是舒适区了。

【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争民,是使民争斗。施夺,是教民劫夺。

德是本,财是末。如果颠倒过来,把德看着是身外之物,不思谨慎,把财呢,看着是自家的,专去聚敛,那百姓看见上位的人如此,便都仿效,人人以争斗为心,劫夺为务,那都是在上位的人教他的,所以说争民施夺,在财货上不能絜矩的,其危害如此。

《孟子》开篇第一章,就是讲争民施夺的道理。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人家,你不远千里而来,给我的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呢?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而已!您也只需要仁义,不需要利益。如果大王说‘怎样才对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也会说‘怎样才对我的家族有利?’一般士子老百姓也会说‘怎样对我自身有利?’上上下下,你想从我这儿取利,我想从你那儿取利,那国家就危险了。

“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小国,杀掉国君的,必然是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千辆;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那大夫就有一百辆;这都不算少了吧!但如果先利后义,那大夫不把国君的产业全夺去,他是不会满足的!

“从来没有仁者遗弃他的父母的,也从来没有讲‘义’的人却对他的君主怠慢的。大王只讲仁义就行了,为什么要讲利益呢!”

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非常清楚。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论语季氏篇》讲,季孙氏图谋要攻打颛臾(zhuan’yu),冉有和季路来告诉老师。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他想得到颛臾城,找个理由说颛臾对他有威胁,担心颛臾以后会对他不利,我看他要担心的,不是颛臾,而是他自己的那些所谓心腹!后来呢,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摄政权力。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能保持下去,他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不管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得有人跟你干。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所以你的所谓心腹,也不可靠。你的心腹之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的后人片甲不留的人。所以逐利者最重要的,是防着萧墙之内的自己人。

防不防得住呢?

防不胜防。

三千年历史结论很清楚——防不住!

再说这梁惠王呢,他的先祖,魏国的建立,是韩赵魏三家分晋,三个大夫联手灭了他们的主君,把晋国分了。

所以梁惠王和孟子,不是一个逻辑的人,遵守的游戏规则也不一样,鸡同鸭讲,说不到一块儿去。战国七雄,都是谋利,最终获胜的,是谋利最能出极端,无底线的秦国。但秦国的胜利很短暂,二世而亡。人人逐利,天下就这么来回折腾。

程颐把义利之辨逻辑说得很清楚:“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唯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唯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君子未尝不想得到利益。但是如果你一心想着利益,眼里只盯着利益,那就对你有害。行仁义,不求利,未尝不得利。在当时,天下之人都利欲熏心,所以孟子只讲仁义,不讲利益,拔本塞源,以救时弊,这是孟子的圣贤之心。

今天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公司,成天开会研究“怎么能挣钱?”那真不知道这钱从哪儿挣!所有的生意都能挣钱,你都去做吗?你到底是干啥的?你对社会有什么用?你准备贡献什么出来?讲利益不讲仁义的人,他无论入到哪一行,他都觉得入错行了,因为都没有别的行业赚钱,所以他老转行,最后一辈子什么也干不成,饭都吃不上。

如果一个老板,在公司会议室谈及顾客的时候,言语轻佻,没有尊重,就跟大家研究怎么挣顾客的钱,而不是如何行仁义,让客户得到超值的回报。那他的员工,也会研究怎么侵占公司利益,也不会好好干活。

敬神,如神在。敬顾客,就像顾客就坐在我们公司会议室。

在公司开会讨论客户项目,就像顾客坐在我们公司会议室一样,非常尊敬;到客户公司开会讨论,就像在自己公司内部讨论一样,直来直去,没有差别;这,就是仁义。在公司会议室骂客户,到客户会议室装孙子,这就是逐利。

一心逐利,就是心术不正。作为领导者,你的心术不正,上上下下,你的国家,你的公司,没有一个地方正得了!

《大学》里讲,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孟子希望先给梁惠王正心,心不正,一切无从谈起。

【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所以财聚民散;财散民聚。这正如你说话不讲道理,人家也会用不讲道理的话来回答你;财货来路不明不白,总有一天也会不明不白地失去。

钱重要还是德重要,对着书本的时候道理都清楚明白,对着钱的时候,视线就模糊了。贪念一起,什么道理都灰飞烟灭。不该取的钱不取,还相对容易做到。到自己手的钱要分出去,那是万箭穿心,痛不欲生。

项羽就是这样的人。

刘邦曾经问韩信,你怎么不跟项羽,跑来跟我呢?项羽是什么样的人啊?

韩信说:“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wan)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是一个恭敬慈爱的人,说话和气。士兵生病,他能关心落泪,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改善伙食营养。但是,当别人有功劳,该加官进爵封赏钱财的时候,他就受不了了。印刓敝,非常形象!刓,是刻。给人家的官印刻好了,他舍不得给出去,因为给出去下个月就要加工资啊!他把那印抓在手上,磨蹭啊磨蹭啊,印角都磨光了磨破了,还没给出去!

韩信把项羽损得够呛!不过,刘邦就是财散人聚的模范,项羽就是财聚人散的典型。最后,项羽的人要么投奔了刘邦,如韩信;要么被刘邦买通做了间谍,比如项伯,项羽的叔叔,却是刘邦的卧底,项羽死后,项伯封侯,赐姓刘。

项羽乌江自刎之前,看见包围他的汉军中,有一个他以前的老部下,吕马童。项羽说:“吕马童,老朋友哈!听说得我的人头可以封万户侯,我这人头就送你了!”说完自刎了。吕马童上前收礼。其他兄弟们可不干,全扑上去抢,有五个人各抢到一块尸身。到了刘邦那里打官司到底是谁该封万户。刘邦根本不问,五个人全部封万户。

在我的周围,刘邦式人物和项羽式人物都不少。钱财这东西啊,该给还是不该给的界限不是那么分明,就看你往哪边偏。分钱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只看你是选择“我绝不吃亏”,还是选择尽量多让给别人。

#华与华书房#《大学》笔记【27】刘邦和项羽的钱财观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