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读书南阳师范学院

荐书:《少有人走的路》

2018-01-19  本文已影响49人  才饮韩江水

    这本书是美国的心理学家M.斯科特.派克所著,在《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20年。我在10年前已经买下这本书,当时把它看完了,但没有留下太深刻的感觉。于是,束之高阁,渐至书皮发黄,封面斑驳。上周在整理书架的时候,一眼瞥见这本书,有一种强烈的感受希望重读一遍。近期的感受让我越来越能够理解所谓的圆满自足的自性,这么多年,我买了很多的杂书,每当我有困惑的时候,觉得自己身上没有力量,面对外界各种复杂的关系,不知如何应对的时候,我总能够在第一时间听从内心的感受,找到那本那一刻我最需要看的书,而里面呈现的内容,多多少少能够帮助我度过那一段时间的苦闷。随着年龄不断增长,角色的转换,境遇的改变,感受的细腻。再读本书,深感心潮澎湃,难以平息。

这本书告诉我们少有人走的路就是心智成熟之路,也是找到真正的自我的道路,它帮助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向我们呈现怎样过上宁静、富足和丰盈的生活。引导我们学习怎样爱,怎样独立,怎样去成为更有理解心的父母。于我而言,一是怎样帮助自己不断的成长;二是做父母的角色,怎样去帮助孩子的成长;三是作为医生,怎样去帮助病人的成长。

让我深受感触的有几下几点:

第一点就是这本书反映出作者对人生充满着深深的理解,他在开篇就说,人生苦难重重,是一场非常艰辛的旅程。面对这样的人生,需要我们心智成熟,但这个旅程非常漫长。这是所有的人都要面对的事实。我们总觉得经历的孤单、痛苦和恐惧是那么的独一无二,我们的人生是那样的充满苦难,我们是那样的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事实上,我们绝对不是这个世界上最惨的那个人,我们经历的痛苦,在我们之前,在我们之后,都有人经历过,只不过,有些人被苦难打到,有些人在苦难磨炼智慧、勇气、力量和爱。所以,我们要告诉我们的孩子,人生并非永远都是阳光鲜花,而是问题不断和困难重重,越早认清这个事实越好,但人生的问题和痛苦本身就具有非凡的价值,当我们勇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是能够使心灵变得健康。作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自律,也是消除人生痛苦的重要手段。体现在四个具体的操作上,就是推迟满足感、承担责任、尊重事实和保持平衡。推迟满足感是需要小时候父母的引导才能培养的,而这个要求父母本身是自律且有爱的人,自律、有爱,两者缺一不可。父母不可能教会孩子自己没有具备的东西,没有自律的父母当然无法教会孩子自律。但有一种现象,他讲到有些父母自身很优秀,有严谨自律的优秀品质,但对孩子缺乏发自内心的关注和爱,同样没有办法将自己的良好品质教会孩子。承担责任,是心智成熟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但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最大的难处是会带来痛苦。所以,作者认为我们必须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这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然后,正确评估自己的角色,判定我们该为何人,为何事负责。所有的人,都需要很多年的经验,才能让心智不断成熟,才能够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定自己和他人应该承担的责任。他坚信,只要凭借毅力和决心,再加上别人的帮助,就可以彻底的解决问题。父母无疑是最早能够给我们这样帮助的人,但需要他们能够比较敏感,了解我们的需要,并投入时间和精力,这样的理想化父母并不多见,却不会妨碍我们可以成为这样的父母。“如果你没有办法解决问题的话,你就会成为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尤其自己不能有太大问题。尊重事实是自律的第三个原则,它需要我们克服恐惧和懒惰才能达到。很多人一过了中年,就认为抱持固有的观点,认为自己的世界观神圣不可侵犯,全然不顾世界发生多发的变化。对于任何改变,他们从由于恐惧产生抗拒。因为懒惰而不愿去思考和行动。只有勇敢的人,勤奋的人,才能不断接受挑战,才能够面对现实,能够心胸坦荡的生活在天地间,可以借此摆脱良心的折磨和恐惧的威胁。而保持平衡是自律的第四个原则。作者强调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则就是放弃。放弃人生中的某些东西,包括熟悉的东西,固有的人格,根深蒂固的行动模式、意识形态、甚至整个人生的理念,一定会带来极大的痛苦。但只有经历这个阶段,才能使心智成熟。这几个原则需要持之以恒的践行,经过日复一日的践行,任何人都可以使精神、心理和灵魂达到更高的层次。

第二点受触动的是作者对爱的本质的探讨,首先他花了很多的篇幅,讲了什么不是爱,比如坠入情网的激情不是爱,因为它通常涉及跟性有关的欲望,而且不持久,是虚幻的,常与现实脱节,它更多是人类内在性需求和外在性刺激,产生的生理和心理反应。比如依赖不是爱,那只是一种寄生心理,只是通过与别人的关系,获得某种角色和身份,让自己感觉舒适,这样的关系和感情,没有自由的成分,是因为需要而不是爱才在一起的。如果一份感情以牺牲自由获取安全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心智不成熟。比如精神关注也不是爱,因为精神关注的对象可以是物品,可以是金钱,可以是权利,可以是宠物。而只有人类的心灵,才有成长与进步的能力,又有人类才应该是真正的爱的对象。比如自我牺牲也不是爱,那只是给予者以爱的名义,只想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把对方的心智成熟当一回事。很多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孩子,这样会使得孩子产生更大的依赖性,阻碍了其真正的成熟。比如感觉也不是爱,因为感觉随时都可能消失。通过种种不是爱的描述,作者旗帜鲜明的提出真正的爱,就是永远都追求心智的成熟。它需要有爱和奉献的意愿,需要有付出的决定,需要用心用脑,需要落实到真正的行为,需要坚持自省,坚持自我完善,需要勇气,需要冒险,需要做出承诺。这些都可以落实到每一天每一刻的具体行动中。他认为爱最重要的体现方式,就是关注。因为爱某个人,我们会关注他,会倾听他,会克服自己的惰性,会放下自己的成见,会帮助他成长。其中最明显体现在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上,确实是需要头脑清醒,心智健全,付出极大的努力和精力才能做到真正的爱的。

第三点受触动的就是作者对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心理咨询的意义和作用有较多的描述。比如他认为心理疾病的严重程度跟病人父母关爱的程度和时间的早晚是有密切的关系的,分为三类患者,精神病人是在出生后九个月之前没有得父母充分的关爱,人格失调患者一般就是九个月到两岁之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爱。神经官能症是在两岁之后,特别是五六岁之后,就没有得到父母的关爱。当然,这些孩子的青春期后,如果家长能够继续给予关爱的话,还是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自愈。过了青春期,自愈就主要取决于自身的成长意愿了。有了成长意愿,再寻找咨询师的帮助,可以较快的疗愈。虽然心智成熟不通过心理治疗,也可能实现,但整个过程会枯燥、漫长和艰辛。心理治疗就是一种有效自律的工具。但接受心理治疗需要较大的勇气,很多人逃避心理治疗,不是缺乏金钱,而是缺乏勇气。因为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说出真话,要直面自己最阴暗的一面,要释放自己,要接受治疗室最尖锐的挑战,要忍着剧痛做出选择,要为了承担自己的责任走出舒适区,要抗拒自己的惰性,要敢于去行动,还要为别人的审视和治疗花费较多的金钱。而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心理咨询师,他的治疗过程中也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爱是最大的力量,治疗师对患者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所以他会想法设法,哪怕耗时较长,也以建立跟患者良好关系为目标。他敢于对患者承诺,并努力践行自己的承诺。他认为所有患者都有自己的“宗教”,这个往往是心理疾病的重要因素及治疗的突破点。他不会固着于某一类的心理之治疗方法,因为通过单一的治疗方法,单一的解决方案,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即使在心理学近二十年突飞猛进的发展,派克大夫的这些理念、理论仍长盛不衰,更久弥新,在临床实践中仍然具有较大的作用。在这样的理论的指引下,我们起码可以做到的几点:一是对自己真实,什么是真实,引用近期《无问西东》里的一段话,就是“你看到什么,在做什么,在其过程中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不要惶恐,也不要忘记真心和真性。只要记住,青春也就只有这些日子”;二是对比别人真实,即使没有办法说出每一句真实的话,起码不要说出假话;三是接纳自己的问题,理解自己的艰难,但熬过最艰难的时期后,要勇于直面问题,必要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四是要杜绝懒惰。所有的梦想都要转化为一步步的行动,所有的行动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付出,去行动吧!

    以上,仅仅是自己粗读之后的大致感受,同样,不同的人,从中都可以学习到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心理咨询师可以学习咨询的原则及技巧;家长可以学习怎样关注孩子,给到他们真正的爱;婚恋专家可以学习人性本性和两性相处互动技巧。于我,在以上方面都有所收获,然后,核心还是我们应该终其一生去探索真正的爱,并把这份爱给到自己,给到身边有缘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