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沉默的大多数》(五)
读王小波的文章,总会觉得每篇都意义深刻,读完后又有余味,缠在心间。每篇文章似乎都像是一个朋友在和你讨论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地讲着自己的道理。你不懂也没事,他只是想把他的想法告诉你,里面掺了几个黑色幽默,又随意讲了几个故事,还提起他本人的经历,粗看起来,又糙又硬,是山是水,细细品来,都是社会与人生。
读王小波的文章,读过就是读过,没读就没读,懂了就懂了,不懂就不懂。有的文章看了一遍不觉得好,回过头再读,略有感悟,偶尔细读,每一句几乎都可作上笔记。看完他的文章,用来装叉也很合适,但是人要真诚,装叉可解决不了问题。
在《极端体验》《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体验生活》《肚子里的战争》中都谈到了理性的重要性。《极端体验》中让“地富”到会议前排挨个撅个屁股在大伙面前;《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中说到中国在比谁更不知劳累,更不贪图安逸,从而陷入对物质生活要有消极忍耐态度的漩涡中,不提倡用脑子,提倡用肩膀扛,这不就和机器人机械式的重复劳动一样了吗?《体验生活》讲了为吃忆苦饭,司务长绞尽脑汁想忆苦饭,毕竟他没吃过,于是整了一锅杂烩,结果众人吃了直拉肚子,这种失去理性的体验活动,让人记忆深刻,而《肚子里的战争》更是让人记忆犹新,那时候医院的大夫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医院给人看病的是兽医,养马的。于是就有了“大夫”和开膛破肚的病患在下午找阑尾找到了晚上的事情。不幸让作者目睹到“大夫”把肠子从病人肚中拿出来的场景,吓得作者再也没有吃猪大肠,还好没让我瞧见,估计看过也不想吃了。
感叹于当时的人浑浑噩噩,失了理性,在我们看来简直像发疯。可谁又知道呢,也许再过个三四十年,未来的我们看现在的我们,也觉得我们有些行为不理智像是在发疯。记得小时候十分痴迷动漫,上课看,晚上也看,还为了各种周边疯狂,一度以为是我一生为之疯狂的事,现在回想也就那样,让我放弃的不是父母老师,是我自己。也没能坚持一生,初中毕业热情就褪去了。现在看当时觉得是不理性,可回想那时自己的心境,我认为当时的自己也觉得自己是相当理性。
就说最近层出不穷的追星事件,仿佛看到了幼时追动漫的自己。就比如最近的肖战227事件,直到今天检查日报刊文批判肖战,我才真正有了去了解整个事件的想法。原因起源于一篇同人文章,肖战粉觉得不满意,感觉自己爱豆受到了诋毁故举报了发文的网站,顺带举报了其他附带的软件,还号召其他粉丝一起去攻击文章作者,此举引起了众多路人对肖战粉丝的攻击,自此网络对抗形成,最后肖战团队也没能正确引导粉丝,直至受到了检察日报的发文批评。这件事情,我觉得反映除了最直接的问题就是缺乏自己对于事物的思考和判断事物的方法和方向。你说他们是理智的吗?在我们看来是不理智,但从他们自身角度看,那肯定觉得自己相当理智,为了偶像冲在前线,智斗网友,发文发贴,不得不说有的贴子确实有水平,有理有据,言辞犀利,不像是一个没有理性的人写的,但如果你真的有理性思维的话,就应该能思考到自己的做法对自己的爱豆有怎样的影响。
这个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所听所看包括有时候你的想法,都已经被设计好,会用各种形式,包括短视频、广告、综艺、文字、影视作品等等形形色色你想得到或想不到的方法来占领你思维的高地。各种东西都想塞给你吃,明星、产品、热点、事件、想法统统塞给你吃,总有一个你会吃。等你吃腻了,过段时间,再换一种方式给你吃。所以我们会在不知不觉掉入被引导的陷阱。所以有没有觉得自己一段时间疯狂迷恋一样东西或者某个明星,过段时间不爱了,这时候又有一件新的事物或者明星出现。
是的,我们都觉得自己是理性的。但这种不知不觉中失去的理性判断才是最可怕的。进一步得出结论:不管社会怎样,个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