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块链生态日渐庞大,数字钱包该何去何从?
据CoinDesk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一季度ICO融资规模达到63.3亿美元,超过2017全年ICO融资额(约54.8亿美元)。且2018年一季度ICO数量为202个,已占2017全年ICO数量的59%(343个)。
资产膨胀伴随着数字货币革命到来,各大数字货币交易所轮番上阵,媒体不断传出疑是交易体量萎缩声音,但市场却未传导出交易下滑痕迹。作为数字货币交易体系中最为关键一环之一的数字钱包,在巨量交易频次与与日俱增的用户数目下,如何在“安全”与“简便”中权衡?
什么是数字钱包?
数字钱包主要由三个最基础元素构成,钱包地址,类似于银行卡账户,用户可以有多个钱包地址,一个钱包地址只对应一个专属密钥(私钥);
公钥,它是利用私钥进行密码学公式计算而来,具有不可逆推性,也即是通过公钥无法倒推出私钥,但可以通过对应算法演算出钱包地址;
私钥,作为数字钱包唯一所属权的“标识”,拥有私钥即掌握了使用权,一旦丢失或者被窃取,钱包中的“货币”将永远无法使用。
数字钱包有多种种类划分,从安全角度可做两大类区分,冷钱包,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处于离线状态,钱包私钥被保存在硬件设施(硬件钱包、纸钱包)上,不法分子无法通过联网攻击、在线病毒植入、网络钓鱼等手段获取私钥,缺陷是不方便与交易平台对接,实现数字货币交易、位置转移;
热钱包指的是能够在联网设备上在线管理数字资产、平台交易,该私钥可保存在移动、PC设备上,也可以托管至“中心化”组织、社区平台,但有一定安全隐患。
从数据保存度来看,可分为全节点钱包、轻钱包以及中心化钱包。全节点钱包需要保存整条链区块数据,可在链上追踪到任何一条交易数据,但体量庞大,往往同步区块数据时,需要耗费大量时间以及硬件存储空间;
轻钱包只保存与自己相关数据块,能够追溯到自己每一笔交易信息,由于不能同步完整区块链,存在一定风险;中心化钱包,典型的如数字货币交易所钱包,用户不需要知道钱包地址、公钥、私钥,只需注册登录即可实现平台交易。
利益共生体形成
作为数字货币市场交易最基础一环,数字钱包有着举足轻重地位,随着商业版图持续拓展,钱包服务商数目呈指数型爆发,提供单一钱包服务已无法获得市场认可,淘汰赛制下竞争的企业,需选择足够宽的跑道作为未来发展空间,形成一体化服务体系。
从货币审批、发行到钱包安全管理,再到市场自由交易,企业联盟共生形成闭环,系统接口共享,相互依赖、相互监管,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这或将是单一服务商唯一出路。
随着数字货币领域急速扩张,ICO乱象丛生,也必然迎来新的监管层面管控,新政策下放,大量资本逐步流出,用户抱团大型数字钱包服务商或中心化交易所,数字钱包市场将迎来新的挑战,如何提升用户粘性以及产品不可取代性?
与数字货币交易所达成合作,提供钱包服务,解决交易两端对接问题。对于交易所而言,钱包服务商可提供安全可靠加密服务,同时实现交易与钱包分离,避免系统漏洞造成信息泄露。对于钱包服务商而言,提供快捷、安全交易平台,用户粘性、用户体验度得以提升,彼此之前互惠互赢、利益共享。
数字钱包保存着用户最隐密私有信息,其安全性最为关键。在技术实现上,加大研发力度确保无安全隐患,避免不法分子攻克系统导致信息外流,造成灾难性事件;在用户体验上,降低用户使用门槛,降低新用户转化成本,提升人口流量以及交易流量。
从数字钱包到数字货币交易所
数字钱包与数字货币交易所融合是一种趋势,从钱包服务提供商晋升到货币交易平台,大部分数字交易所都有着自己的数字钱包,为用户提供货币操作、管理一体式服务。
一直以来,外界对数字货币交易所“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路线争议不断,目前货币交易体量庞大、技术尚处于研发阶段,实行去中心化交易,无异于“赶鸭子上架”,大规模交易难以实现,必然造成通道堵塞;而实行“中心化”交易管理,违背了区块链“去中心化”初衷,寄存于第三方平台,货币安全性得不到满足。
基于目前去中心化的概念,安全与效率平衡,接收更公平、开放的方式,在“去中心化”与“中心化”中实现互存,或许是未来数字货币交易所最佳折中方案。
数字货币究其本质是货币,服务于“商品”交易而存在,只有在流通中才能体现其实际价值。交易所投机交易是目前货币流通的主要形式,但绝不是唯一方式,其真实价值是基于货币实际用途,持有者利用货币能够得到某种形式的服务或者物质报酬,亦或是股权激励、分红奖励等,数字货币成为与现实世界服务体系交叉的一支,流通在二级市场之外,这才是货币的本质职能。
具体场景落地是代币发行方应考究的实际问题,对于交易所而言,随着政府监管层面力度加大,交易所对各个数字货币的审批、监管成为重中之重,严控价值评估、项目审查、风险控制等阶段,避免成为虚假货币、“空气币”的“代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