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小说

闻心志异(24) 武训

2017-09-22  本文已影响24人  道行天下徐文新

            道行天下系列志怪小说

    古今多少混账事,一壶浊酒化清凉

                  闻心志异(24)  武训

                      作者:徐文新

                        引子

              鸿蒙初始道先生,

              混元天君悟无情。

              三界杀伐由我起,

              回心向慈化无明。

闻心志异(24) 武训

                            武训

        堂邑柳林小镇,武训先生纪念馆。

        门前大道青石铺成,古朴典雅。

        院西一道小河,曲曲环绕而过。

        墙外杨柳依依,院内松柏森森。

        院中的林间小道青砖漫地,清悠安静。

        高歌台前,翠竹潇潇。

        继道和舞走到高歌台上,对着站立在台上的武训深施一礼。

      舞:先生为何会有这般遭际?受这么大的罪,吃这么多的苦,乞讨兴办义学,死后却不得安宁,被毁坟辱尸。先生的经历,舞看了心如刀绞,此次路过先生门前,若不是继道要求,实在不敢来看先生一眼,太苦了,太难了!

      武训:你之所以不敢来看我,是因为你不敢面对自己心里的苦。

      舞泣不成声:我就是觉得你太苦了,不忍心来看你。

        继道看了舞一眼:我们看到别人受苦难受,只是因为感受到了自己内心的苦。前些年我看先生的经历,却是为先生的义举深深感动与震撼,继道这些年实是被先生的义行激励,才坚持着走到了今天。

      舞指着高歌台上树立的几块石碑:你看,不但先生受苦遭罪,甚至是这些后来为他著书立传之人和导演演员,也因他受累蒙受冤屈苦难。

        继道默默的看完高歌台上的碑文,深深吸了一口气:弘扬武训的孙之隽、李士钊、孙瑜、赵丹等人,他们的经历确实令人嘘嘘。从因果上讲,先生的义举应该会受到一个善的果报,可为啥会受此苦难,还有这些人宣扬先生的义举,也受到了连累?

      舞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静静地看着台前的翠竹:就是因为他的义。

      继道一愣,转而恍然:噢,对。是这样的。

      舞:他为什么乞讨要建义学啊,因为他觉得这个世道不好啊。

        继道:于是他就想用他的方式改变这个世道。

        舞:他越证明自己义,就越显示了这个世界的不义。

      继道:当他生活在自己认为不义的世界中时,他就会承受他定义的这个世界,施加到他身上的一切力量。因为他的定义创造了他的世界,于是他就承受他创造的这个世界产生的因果。

      舞:我觉得先生就是前几天,我们遇到的城隍的延续。你看这个孙之隽——舞指着碑文向继道念到:1933年撰文并作画《武训的故事》在《大公报》上连载。1936年又和段承泽合作《武训画传》,在天津《大公报》连载,1938年出版《武训先生画传》单传体,后由陶行知先生作跋,连续印行6版, 1950年再度与李士钊合作新的《武训传》,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1951年《武训画传》与电影《武训传》一起受到批判时,孙之隽 受到不公正待,"文革"中含冤离世,粉碎"四人帮"后平反昭雪。

        孙瑜塑造了武训这一平民教育家的鲜明形象,再现了武训当年行乞兴学的精神风貌,电影公映后,在海内外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1951年批判《武训传》的过程中,孙瑜经受了极大的压力。文革期间,孙瑜受到了无数次地抄家、批斗,身体更为虚弱,被干校批准回家养病,但仍被批斗多次。

        李士钊编著《武训先生的传记》、《武训画传》及武训研究论文多篇。多次参与组织举办全国性武训纪念活动。尽管一再因武训问题遭受挫折,但为弘扬武训精神,矢志不移直到逝世。

      继道:这么看来,先生是用他的坚韧和毅力、挨打受骂、受难受辱,来证明了这个世界的不义。用这所义学来对抗他心中认为的黑暗世界。当他认为这个世界是污浊黑暗与不义时,他就承受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污浊与不义。

      舞: 他不是承受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污浊与不义,而是他创造了这个世界的黑暗污浊与不义。

      继道: 对, 对,对。是他创造了自己经历的那个世界。

      舞:这个原理很吊诡。他自身生前经历那么多苦难,虽有一个义名和人们的尊重,死后70年了还被掘墓辱尸。宣传他的,写他的,画他的,演他的,没一个不经历苦难的。这到底是一个什么逻辑?

      继道:这个世界不好,我要制造出一个好旳世界出来。

      舞:我突然感觉到这个世界反射的力量很强大。

      继道:是啊。当你认为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时,这个世界就会以你认为的样子对待你,为你呈现你所认为的样子。而且“你认为是那样”的信念有多强大,这个世界对你、反应在你身上的力量就有多强大。你以为的,就是你承受的世界。你定义的,就是你经历的世界。

      舞:是啊。我有个朋友,一直认为赚钱是很容易的事。她说,我认为赚钱是很容易的事,一直做什么事都会赚钱。前几年的时候没有工作,就去摆地摊夜市。邻家摆摊的,认为地摊就是小打小闹,不会赚大钱,也就真的不怎么卖货。可是她一晚上就能赚好几千元。后来自己做生意,没几年的功夫,就买上宝马,最近又刚买了三百平米的房子。

      继道和舞默默的站着,静静的思维体悟到的道理。

      半晌,舞问:那么,如果他不去乞讨建义学,又会怎么样?

      继道:那就没有这些故事,没有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没有我们今天的领悟。

      舞:你体会到了吗?他还是为你我而生的,也是因我们而生的。那我们以前是怎么做呢?

      继道:我们经常会觉得别人是愚痴的,无明的,需要我们去唤醒和觉醒他们,这对还是不对?我们常会觉得别人不好不受教,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们常常觉得别人水平不行,需要我们去引领,到底是对还是不对?我们觉得只有我们能唤醒他们,能够给他们觉醒和救度,到底是对还是不对?

        清风徐徐,天地无声。

      在旁边静立良久的武训走到继道和舞两人面前,躬身施礼:我当时做这些事的时候,既不是为义,也不是为名。只是为了能让人认识几个字,明些事理,少些痛苦。这些道理都没考虑过,今日感谢两位的点化,这些年来从未有过如此的轻松高兴,就是当年死时也是难受了几天几夜,粒米不进,滴水不入。

        继道:其实先生是困在了“拯救”上。

        武训:对,我赌在了一口气上,觉得自己不识字被人欺,被人骗,我就想不再让别人受欺负。这一世过的不敢吃,不敢喝,不敢爱,不敢享乐。现在想想,那教书先生年纪大了,中午休息睡过了头也属情有可原。我在那床前一跪,让老先生情何以堪哪。你想想睡觉刚刚醒来,一看床前跪着个人,得吓多大一跳?而且这人还是以义为名的雇主,会是什么感觉?

      继道:会觉得愧疚,不安,自责,对自己很愤怒。觉得对不起人家,无地自容。

      武训:是啊,我是嬴得了一个义名,但把别人置于了何处?

        继道:如此以来就把别人逼到了“不义”的审判台,让别人自责,无法心安。

        舞:我想那个先生再也不会睡午觉了。

      武训:唉,我们往往就是一门心思做事,只想到自己能尽善尽美,却没有顾及到别人的立场和感受。

      继道:这就是用“我的以为,我觉得好,我觉得对,我觉得应该,我觉得有用,我觉得有意义”来做事。而没有顾忌到别人的价值感,自尊心,忽略了对方的意义和感受,甚至就是否定了这个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自己很“义”,却陷别人于“不义”。如此一来,自然就感受到这个世界的“不义”,也就会承受这个世界“不义”的果报。

      舞接话说道:说的重一点,这其实就是情感绑架和道德绑架。尤其是我们中国做父母的人,常常对孩子会有“我为你吃多少苦,受多少累,我有多苦,我有多难,全是为了你”的论调,其背后的潜台词是,你一定要努力、优秀,才能对得住我。否则你就对不住我。这会让孩子产生多大的压力。

        武训:其实这些年我也不是全在苦中,心中也有一点高兴,那就是对义学的希望,也是我的一个大愿。就是通过我的努力,让人们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人就会减少愚昧,少些痛苦和烦恼。我在为人们乞讨一个义学,你们在为人们乞讨一个觉醒,我们其实是在做一件事。

        继道:其实先生乞讨的也是觉醒,只是你自己没意识到。

      武训:后来我也知道了这点。听到孩子们的读书声,我就觉得他们的觉醒有了希望。

      舞:从您雕像的眼中,我看到了苦,看到了悲,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对觉醒的欣求。眼睛看着天,用手压护着搭连,雕的真是传神啊。

      继道:这是因为先生的神一直就在这里守护祝福着这方百姓。

      武训面带微笑,对继道和舞深施一礼,向碧蓝的天空升去,手中的破碗也化成了金碗:感谢两位的点化,小神在此的因缘已了,今日要升天去做乞神了。

        武训(1838-1896),1838年12月5日(道光十八年农历十月十九日)出生在山东堂邑县(今属冠县)柳林镇武家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武七(因在家中排行第七,故名“武七”),亦称武豆沫,清廷为嘉奖其兴办教育之功,取“垂训于世”之意,替他改名武训。武训7岁丧父,乞讨为生,求学不得。14岁后,多次离家当佣工,屡屡受欺侮,甚至雇主因其文盲以假帐相欺,谎说3年工钱已支完。武训争辩,反被诬为“讹赖”,遭到毒打,气得口吐白沫,不食不语,病倒3日。吃尽文盲苦头,决心行乞兴学,20岁时当了乞丐。30岁时,在馆陶、堂邑、临清3县置地300余亩。光绪十四年(1888)与杨树坊在堂邑柳林镇创办崇贤义塾,次年与了征和尚在馆陶杨二庄创办义塾,光绪二十二年(1896)又与会门首领施善政在临清镇创办义塾。山东清廷封其为“义学正”,赐给黄马褂和“乐善好施”匾额,准予建立牌坊。武训的精神广为后人敬仰效仿,死后山东巡抚袁树勋奏准“宣付国史馆立传”,建忠义专祠。主要建筑有武训祠和武训墓。
        光绪十四年(1888),武七花钱4000余吊,在堂邑县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武七用了整整三十年的时间来实现他的理想,在这三十年里,他受尽苦难,但始终坚定的一步步迈向他的目标。学校建成后他亲自到当地有学问的进士、举人家跪请他们任教,并到贫寒人家跪求他们送子上学。当年招生约50余名,依循惯例分为蒙班和经班,学费全免,经费从武七置办的学田中支出。每逢开学第一天时,武七都要先拜老师,次拜学生,这种仪式持续多年。每次置宴招待老师,他都请当地名绅相陪,而自己则站立门外,专候磕头进菜,待宴罢吃些残渣剩羹便匆匆而去。
        平时,他常来义塾探视,对勤于教课的老师,他叩跪感谢;对一时懒惰的老师,他跪求警觉。有一次老师睡午觉睡过了头,学生在学堂内打闹,武七径直来到老师的房前,跪下高声唱道:“先生睡觉,学生胡闹,我来跪求,一了百了”。老师十分惭愧,以后再也不敢疏懒。对贪玩、不认真学习的学生,他下跪泣劝:“读书不用功,回家无脸见父兄”。就这样,义塾老师对他十分敬惮,而学生也不敢有丝毫懈怠,大家都严守学规,努力上进,学有所成者甚众。
        1966年初秋,武训墓被“红卫兵”砸毁掘开,遗骨被抬尸游街,焚尸街头。后残骨被武庄武氏后人归葬武训祖茔。1995年9月,在祠前建有百米碑廊,碑刻26块;在祠右前方建有高歌台,又名“嘤鸣台”;在祠左前方建有“武训魂亭”,亭额由著名学者季羡林题写。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