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

诗意栖居——读《诗经》有感

2018-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沉无
世界是一个有趣的整体,对立而并存,矛盾而统一,一如东方哲学究其根髓是感性的认知,而西方文化确实理性的剖析,截然相反的思想孕育了毫不相同的文明。当东方人讲究天地万物为一体而阴阳调和方为正道之时,西方人用一个又一个方程精妙的计算着世界的规律。几百年前诗人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诗意的栖居”之时,才第一次把诗意的灵魂植入了这个由多少天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们呕心沥血所购建的庞然大物体内,殊不知诗意的精髓在东方那个遥远的世界已然传承千年……

浅薄的现代人在念叨着“之乎者也”的同时,也以为着《诗经》时代的人们一定过着原始落后、粗鄙无趣的生活。在那个“放任野蛮”的黑暗时代,先秦老祖宗肯定在永无休止的为了一把野菜、一个野果、一只野兔而争夺,而奋斗。破旧不堪的居住环境、凄厉惨烈的痛苦哀嚎,茕茕孑立的孤独状态都是现代人对古人生活的一种臆测。

然而,面对《诗经》这样伟大的艺术性杰作,现代人无知的想象显得如此的可笑,可悲,可叹。

诚然,在《诗经》的世界里,古人的生存条件是严酷的,但饥馑使大脑敏感,艰辛却让心灵多情。他们歌唱,将日常的事物化为身体和歌唱的一部分,站在节气的脚上翩翩起舞。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川树木充满了《诗经》的世界,那单纯的音节,简单的哼唱却弥漫着旺盛的升机与活力,充斥着古朴的魅力。

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质朴,那些细微的美好才显得尤为珍贵吧。所以,《诗经》中,习见的植物都有美妙的名字,比如车前子叫“芣苢(fu yi)”“采采芣苢, 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 薄言有之。”。一群年轻女子,头饰彩巾,手执衣裾,欢歌笑语,此情此景怎能不歌?“菲”是在平常不过的蔬菜——萝卜;“葑”,又叫蔓菁,今天俗称大头菜,它也被《诗经》寄予了浓浓情意,深深意味;因为,正是这些平凡而又不可或缺的植物,为歌者提供了生存的力量,歌唱的动力啊。

寒冬凛冽,阴风萧飒,一盏薄酒,几缕微阳;在忍冬的方向与轻扬的白杨丛林,在梧桐与榆树的轻声私语间嬉戏。几把茅草,几根树枝,几块乱石,构成了生活的全部,无欲无求,细心体会细小的乐趣和忧伤,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生命的诗意与美好。眼睛所见,耳朵所闻,心中所想都是歌唱的素材和对象。采采卷耳,不言桃李,啁啾虫鸣,荒野蔓草都是怒放的生命,每一个人都是歌者,无人不歌,无处不歌正是《诗经》的魅力和美丽所在。

焦急等待,迫切渴望,热烈向往,刻骨思念,点点滴滴都蕴含生之趣味,一餐一饮,朋友相聚;一草一木,夫妻分离;鸟兽虫鱼,情人嬉戏都成为了笔下的旋律,或许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的栖居”。用大脑思维,用灵魂歌唱,用心灵感悟,这就是诗意的生存。

《诗经》描绘的就是这样一个自然、真实、怒放着生命力的世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