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俱乐部

中国人从哪里来? -2

2021-01-23  本文已影响0人  姜地主

此文应简书一好友“梦见令狐冲”的提问而发,希望此文能回答他的问题.

一 大宇宙时期

138亿年前,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

10^(-43)秒之后,我们已知的物理定律开始起作用 —— 这就是“普朗克时间,时间的最小单位”.从10^(-43)秒开始,引力就脱离出来,单独起作用了。那时候宇宙还是个直径为10^(-35)米的一个小点,但温度无比的高。

到10^(-35)秒的时候,强相互作用和“弱电相互作用”分开了。到稍微更晚的时候,弱相互作用和电磁相互作用分开了。

到一万亿分之一秒的时候,宇宙里有了粒子 —— 夸克和轻子已经出现了。电子就是我们最熟悉的“轻子”。这时候宇宙里有夸克和电子,还有反夸克和反电子。在当时那个高温条件下,夸克和电子都可以自由行动,宇宙就好像是一锅夸克轻子粥。

这锅粥里的主要活动是正反物质的产生和湮灭。夸克和反夸克,电子和反电子一旦相遇就会湮灭并且释放两个极高能量的光子,光子又会再产生正反夸克和电子。

出于某种还不为物理学家完全理解的原因,每十亿对夸克和反夸克湮灭,会留下一个正夸克作为幸存者 —— 我们今天的世界,都是这样的幸存者组成的。

到百万分之一秒的时候,整个宇宙已经膨胀到像太阳系这么大了,温度进一步下降,  夸克们会被三个一组束缚在一起,形成“重子” —— 也就是质子和中子。

但与此同时,质子和反质子,中子和反中子之间也要不停地发生碰撞湮灭变成光子,光子再生成正和反的质子和中子。正物质的质子和中子的幸存率,也是十亿分之一。

到一秒的时候,宇宙已经膨胀到几光年这么大了。更低的温度使得质子和中子被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核,其中90%是氢原子核,剩下的10%是氦原子核,其他元素极少,都可以忽略不计。

这个时候,光子温度只够它产生正电子和反电子,但是电子和反电子之间也在不停地发生湮灭 —— 同样的道理,因为十亿分之一的幸存率,最后剩下的全是电子。

等到宇宙年龄是三十八万年的时候,温度低到让所有电子都被原子核捕获,变成氢原子和氦原子。

到十亿年的时候,这些原子在引力的作用下结合在一起,就会变成恒星,然后这些恒星又会组成星系。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有了一千亿个星系,每个星系里面会有几千亿个恒星。

其中有些比太阳大十倍的恒星,在高温高压之下,可以生产一些更重的元素,比如氧和碳之类。这些恒星最后会爆炸,重元素被传播出来,散布在整个宇宙之中。正因为这样,今天我们才会有这些重元素,否则宇宙中就几乎全是氢和氦。

又过了九十亿年,在宇宙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产生了一个不起眼的恒星,这个恒星就是太阳。太阳所处的位置正好有很多重元素构成的气体,这些气体在引力作用下慢慢凝聚在一起,形成了行星。

二 地球时期

46亿年前,太阳系形成一颗行星,距离太阳不远不近,正好允许液态水的存在,这个行星就是地球。那时它是一个炽热的熔融态球体. 又过了一亿年,月球形成.

42.8亿年前,地球上第一次出现了液态水

39亿年前,有机生命出现,注意生命出现了

35亿年前,单细胞生物出现(原核生物)

16亿年前,真核(有核)细胞出现

5.1亿年前,海洋里出现脊椎动物

4.2亿年前,陆生植物出现

3.75亿年前,有足脊椎动物出现

3.5亿年前,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过渡

3亿年前,爬行动物出现

2.3亿年前,恐龙时代

6500万年前,流星撞击地球,恐龙大灭绝

6300万年前,胎盘哺乳动物出现

4500万年前,现代哺乳动物出现

600万年前,原始人和黑猩猩从共同祖先分离,人科动物出现.

300万年前,人科动物已经开始多支分化,出现多种属种的人属或者巨猿属动物。

100年万年前,人科动物进入高级化“突击发展”阶段,人科动物中只有人属进化存活下来,其他属种消失.

大约70万年前,直立人先后经过早期智人和晚期智人两个阶段。

三 人类时期

20万年前,我们现代人类开始出现.

到此总结一下,我们现代人类的生物学分类是动物界、脊椎动物门、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现代人种.

DNA基因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现代人类的演进关系,并了解各宗族的亲疏. 见下图:

10万年前,人类走出了非洲。人类走出非洲的第一个落脚点是中东。经由中东,前往欧洲和亚洲。

          人类走出非洲路线图

7~9万年前,人类发展出了语言的雏形,继而开始真正有了思维的能力.

3-4万年前,那时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棕色人种早于黄色人种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在东南亚的缅甸一带,黄种人的部落已经取得一定势力,棕色人不断沿海岸线退缩,或者躲进山区。

当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消融时,一支带着M122突变的南亚语人群开始进入了中国。他们进入中国后的分化路线有3条,共有两个入口,一个是在云南,一个是珠江流域。其中一支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他们最终在距今1万年前的时候到达了河套地区,黄河中上游的盆地。这里应该是中华文明的真正起源地。汉藏语系的祖先也被后人称之为先羌,他们也就是汉族与藏族人的祖先。

这一支南亚人在出发时头颅还很圆,带有大鼻子、厚嘴唇等特征。但在他们行进过程中,人体形态发生变化。而到了高原之后,不再受疟疾影响,加上缺氧,存活下来的人基因变化了,脸都变得很长,线条、棱角变得刚硬,如同刀削。留在河谷地区的羌人应该是迁移过程中留下的。他们保留了游牧的习性。

5000~6000年前,中国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使群体必须扩增新的居住地。汉藏语系的两个语族开始分野。

其中一个亚群在M134的基础上又发生了M117的突变(汉族特有的两个基因突变)。他们带着这个突变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

这个群体就是华族,也就是后来所称的汉人的前身。

另一个亚群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或是战败、或是寻找食物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藏族)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就像细胞在不断裂变,分化出了藏、彝、景颇。至今,这些民族的送魂歌中都要把亡灵送回北方。

                    羌族建筑

华夏族扩张很厉害,他们向四面掠夺土地和粮食,羌族这时候不再被他们认做是同类,称其为“西戎”,当然也包括东部的广泛地区,但这一地区已经被“三苗”占领,这是和汉藏同一祖先而更早迁移到此的族类,部族的争斗产生了民族英雄,“炎帝”和“黄帝”就是这样的人物。炎帝和黄帝稍后再细讲. 我们再来说说南亚人进入中国的第二条路线.

第二条路线是珠江流域。

百越先于汉藏进入两广地区,穿越南岭的变为北越,也就是后来越国的祖先,南方的越人自秦汉以来一直往广西山区迁移,南宋时候又发生迁移,后来形成侗族。所以,现在浙江一带越人的语言和侗族语言有相同之处。而吴国人则有不同的起源,吴越两国根本不同源,统一使用华语后才接近。

吴国人从何而来呢,当初南亚先民从云贵高原西侧进入中国后,一支人群与汉藏民族分开而行,他们沿着长江往下走,这个人群在洞庭一带形成了苗瑶语系。“吴人就是苗瑶人东进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的,所以他们遗传结构的变化多而复杂。”

四 炎黄体系

约6000年前,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分离后,汉族扩张迅速,和周边部族纷争加剧,作为早期大部族首领,炎帝出现.

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注意,炎帝只是一个首令的尊称,并不指向某一个人.

炎帝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国语》记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因为炎帝部落在姜水(一说是今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一说是今宝鸡市岐山县的岐水。)一带时部落开始兴盛,因而以姜为姓.

“姜”这个字,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汉字了,早在甲骨文时期就已经有了。“姜”字从商朝到现在他的字型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是直接从古文字演变下来的。

        1甲骨文 2金文的 3小篆 4楷书

甲骨文的"姜"字写作上“羊”下“女”,《说文解字》注解为:姜,从女羊声,男羌为羌,女羌为姜。姜,即女羌人也。可见姜的本义是女性羌人,这也印证了前文汉族和藏羌同源的描述.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第一任炎帝神农氏生活在公元前6548年. 从神农起姜姓部落共有九代炎帝,神农生帝魁,魁生帝承,承生帝明,明生帝直,直生帝氂,氂生帝哀,哀生帝克,克生帝榆罔,传位五百三十年。注意这个时间描述是极不准确的.

而作为和黄帝作战的那位炎帝-也就是榆罔,生活在约6000年前。姜榆罔是中国神话传说中最后一位炎帝,于帝克二年(庚申,前4561)出生在承留(今河南开封市开封县东南)。

《史记》中记载的炎帝被蚩尤所败,联合黄帝轩辕氏组成炎黄联盟。进行涿鹿之战打败蚩尤,然后进行阪泉之战又被黄帝打败。都是榆罔所为,而不是尝百草的神农氏。此战之后,炎皇合流,繁衍出华夏族.

姜姓流布(因为作者姓姜,所以多谈一谈)

中国四大古姓是姜、姬、姚、任。姜姓是其中之一. 据考证,在历史的变迁中,姜姓不断繁衍出新的姓氏,共计有102个。其中包括吕、许、谢、纪、丘、卢等64个单姓,和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38个复姓。”

炎帝的后裔大约可如此追述,炎帝之后第15代裔孙伯夷与治水英雄大禹为同时代人,伯夷主要建功在公元前2358年至公元前2205年之间,伯夷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伯候于吕,其后代有改姓吕。史料最早见于称姓吕并在名字前冠以吕姓的是伯夷的45代裔孙姜子牙,姜尚,又称吕尚。

姜尚生于公元前1134年,卒于公元前1015年。姜太公72岁于渭滨垂钓,被文王遇,拜为师。遂辅佐周文王、周武王平定天下,因功先封于吕,后封于齐,为齐国的开国始祖,所以姜尚又称吕尚。姜尚姜太公是齐国的第一代君侯,世代相袭,传20世,32君约667年。公元前391年,宰相田和代有齐国,变姜齐为田齐,迁齐康公吕贷于海上,在今文登市宋村与城东村之间的汉代昌阳城之前身,战国时代康王城。齐康王在康王城居住十三年病故后,其后代在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由牟平夹河下游公鸡岛 (今烟台市福山区境内)迁境内通天岭(今名寨山)隐居,后定居峒岭、万户村,其后代称自己的祖先具有通天的本领,初称通岭,逐渐演变为铜陵,发展成大族,今姜姓多出于此,子孙分散各地。汉朝初年,姜氏以关东大姓迁入关中者不少,居天水、上圭等多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