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摄影

战争片的永恒主题:残酷与抉择

2019-10-04  本文已影响0人  卡耶夫司机

1942年,大西洋深海,一艘德国U571潜艇躲过了盟军战舰的追捕,并成功用鱼雷击沉了战舰。

然而,成功的喜悦持续不到一分钟,潜艇的侦察员发现,一艘英国驱逐舰正在朝他们追来。U571下沉到更深的海底,试图躲避驱逐舰的追杀。

不料驱逐舰采用更狠的招数—深水炸弹。这是一种针对潜艇的威力巨大的炸弹,通过舰船往海里投放,在海里引爆,冲击波在水面激起的水花能到几十米高。如果在潜艇旁引爆,极有可能将潜艇震裂。

U571在水下120米被炸得水管破裂,动力舱起火,船体受伤严重,还损失了所有的机械师。所幸逃过了盟军的追杀,得以浮到海面,等待的德军的救援。

另一边,美军的军营里,士兵们得到了48小时的假期,正把酒言欢。

年轻的海军上尉泰勒因表现出色,曾被许诺晋升为艇长,但舰长麦克认为泰勒的经验尚不足以担任此职,并没有给泰勒写推荐信,泰勒未能成功晋升。

这时候来了紧急的任务,士兵从聚会中被抽走,登上了改装成德军潜艇的S-33老爷级潜艇,同行的还有陆战队的队员。

潜艇里为什么会有陆战队随行?

因为来自盟军截获的消息,前一天晚上英军以为已经击沉的德国潜艇,也就是开头提到的U571,目前还在大西洋上,而德军的补给潜艇正从法国出发赶往U571所在位置。更重要的是,这艘U571上有德军用于秘密通讯的密码机,拿到密码机,才有机会破译德军的密码,进而扭转战局。

但获取密码机不能让德军知道,否则德军更改密码,一切都将徒劳。

因此,此次任务的重中之重,就是在不走漏风声的情况下将密码机拿到手。

美军准备的这艘伪装潜艇,就是为了接近U571,然后派陆战队在潜艇上歼灭艇上德军,拿到密码机。

就在泰勒和士兵们拿到密码机准备返回母舰的时候,德军的补给潜艇突然出现,一枚鱼雷笔直地射向S-33,母舰瞬间被毁。返回U571、躲开德军的追捕成了泰勒唯一的选择。


这部上映于2000年的《猎杀U571》,没有多少战争的特效,大部分场景都在狭窄的潜艇舱里,但是依靠故事的叙述和演员生动的表演,成功营造了战争片特有的紧张和刺激感。

好的战争片既能看到战争的残酷,也能看到人的挣扎与成长。我认为《猎杀U571》两点都做到了。

先说战争的残酷。

残酷性可以通过战场上纷飞的炮弹、成片倒下的躯体来体现。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登陆诺曼底的片段,运输船闸门一打开,雨水一般的子弹从岸上朝士兵们扫过来,靠近闸门的士兵几乎在开门的那一刻就阵亡了。开门,很多人没上岸就会死;不开们,永远无法登陆。只有前进这一种选择,这就是战场的残酷。

在《猎杀U571》里,残酷性不在于进攻,而来自逃亡。

德国的士兵驾驶U571的时候,面临来自盟军的追杀;而泰勒登上U571再次下潜到海里时,依旧在躲避追杀。

潜艇密闭的空间和深海的环境,让这里的安静和喧嚣都透露命悬一线的紧张感。

电影开头,德军在潜艇里瞄准盟军的舰船,没有多余的声音,只有舰长口令的下达和传令的声音,瞄准完毕,鱼雷射出,全员停下手上的动作,等待鱼雷的结果。鱼雷命中,舱内欢呼,憋着的一口气终于松下来。转而发现盟军袭来的驱逐舰,舱内又充满了警报声、咆哮声和迅速走动的喧嚣,开始了更为惊险的逃亡。

这样的安静与喧嚣在影片里出现了多次。

母舰S-33被炸后,泰勒仓惶进入U571后,急促指挥水手们操作陌生的德国潜艇,靠着两个懂德语的士兵,终于摸清了操作的方法,敌舰的鱼雷已经朝U571射来,险些命中,其中一枚还摩擦着潜艇外壳路过。等到U571的鱼雷也终于射出,舱内又归于安静,剩下的交给运气。

还有一个场景,泰勒让潜艇从160米下沉到200米时,驾驶舱除了副手在报告下沉的深度,其他人都在屏息听着头顶上深水炸弹的爆炸声,安静得让人不安,不知道在哪一刻深水炸弹会在旁边炸开,不知道哪一刻船舱会被水压挤爆。

这种安静和喧嚣的交替,伴随着整个逃亡的过程,喧嚣是因为拼尽一切逃离绝境,高度紧张亢奋,命令高于一切,而发出命令的人,甚至没有把握能成功。安静,则是因为耗尽所有力气之后,等待成了唯一能做的事,运气好则保命,运气不好,前功尽弃。这也是一种残酷。


关于人的挣扎与成长,必须说上尉泰勒。演员是马修麦康纳,前几年凭借《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获得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我也是因为看到演员列表里马修的名字才点进了这部电影。

马修的演技惊艳,仓惶摆脱德国驱逐舰的那场指挥戏,把临危受命的舰长那种孤注一掷放手一搏,内心又无比紧张的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泰勒怎么也想不到,他能否胜任舰长的考验,竟然是在这次随时全军覆没的大逃亡中。

在母舰上,泰勒对舰长麦克说:“我愿意为弟兄们牺牲自己的性命”

舰长:“你很有勇气,但他们的性命呢?你愿意让他们赴死吗?”

泰勒无言。

舰长:“看,你有迟疑,身为舰长,你不能迟疑。你必须凭直觉,做出残酷决定,命令手下冒死进行艰难任务。如果你不能当机立断地做出这样的决定,你就不配当潜艇舰长。“

德国补给潜艇的鱼雷,让麦克舰长葬身大海,泰勒作为副舰长,必须挑起大梁。

泰勒发现,除了身后的德军,自己面前还有一个障碍:队友的信任。一筹莫展的处境,泰勒跟队友们坦言: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他很快意识到,“不知道“三个字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士兵们更加混乱。身为领队,他无权说不知道,哪怕他真的不知道怎么逃出绝境。

这对泰勒来说,是个很讽刺的现实,他曾以为把自己该做的事情都做好,甚至花时间检查一遍以确保没有错误,就是一个合格的舰长了。眼前的现实让他明白,对于舰长来说,哪有那么多确切的事情,战场充满不确定性,在混乱中,士兵们需要唯一确定的决定,哪怕事后被证明是错误的决定。

所以,他只能孤注一掷,逼迫自己做出有一线希望的逃生方案,也逼迫队友冒死执行命令。

我想起前几天看的《攀登者》,中国登山队在1960年登上珠峰后,因为摄像机丢失而没有留下足够证据,未被国际承认。十几年后,曲松林问队长方五洲:“为什么救我,为什么不去救相机?”

方五洲反问:“如果当时被困的是我,你是救我,还是就摄像机?”

曲松林说:“我救摄像机!完成任务后,我再下去陪你,我再下去给你赔罪!”

我觉得泰勒的心情跟曲松林是类似的,在战场这个特殊的背景下,如果完成任务成了唯一选择,作为舰长,你必须无所不能,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判断是否让部下以生命换取胜利,或者换取更多人的生存,如果失败,你要承担全部责任。


电影最后,泰勒和队友们凭借残破不堪的U571,一发鱼雷击沉了德国的驱逐舰。这个结果不得不说颇有美国的英雄主义色彩。实际上电影中有很多不符合常理的场景,比如德国的补给潜艇并没有安装鱼雷,所以补给潜艇击沉S-33这一场景纯属导演的臆想。再比如,德国士兵都没办法修好的U571潜艇,美国士兵在那么惊险的条件下迅速修好启动,显然也不符合常理。

但是,对于一部商业电影来说,它是成功的,那种扣人心弦的紧迫感,在演员精彩的表演和出色的音效下得到了完美的呈现。两个小时的观影体验,可以说酣畅淋漓。

对于这部电影,虽然改变自真实历史事件,但观看时大可不必纠结于不合常理的细节。《猎杀U571》的内核,不是还原历史事件,而是表现军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抉择。从这点来说,这部电影可以成为佳品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