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不喜欢听老人言呢?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但为什么我们却不喜欢听“老人言”呢?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在“老人”跌倒的地方再次跌倒呢?是我们不听劝,亦或是还有其他深层次的原因呢?
今天我和媳妇儿聊起了这个话题,她说她仿佛知道为什么知道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了,好像不是因为道理不对,也不是我们不愿意听这些道理,而是因为自己境界达不到,道理只是说教,只有当自己的境界达到了,才能对道理有深切的体会。
对媳妇儿的看法,我深以为然。无论是别人和我们聊的“道理”,还是我们自己从书上得来的“道理”,归根到底都是别人从实践得来的。我们可以拿来就用,但那仅仅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小时候最先接触的道理,大部分都是父母给的道理。但那时候我们只是把这些道理作为说教,把道理作为束缚,从来没有想过这些都是他们智慧的结晶。
纵使我们理解这些道理是对的,但我们依然不愿意践行,我发现并不是因为懒,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我们没有吃过亏。
自从有意识以来,我们就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我”的思想根深蒂固,很长时间我们都会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主角。
于是侥幸的心理就会开始蔓延,我们觉得自己是最幸运的,我们是带着使命而来的,但现实大部分的时刻确实随机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是唯一的,但我们对世界来说却可能是多余的。
侥幸是我们不遵守道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有一个原因我觉得应该就是前面谈到的境界不够。境界是个内涵比较丰富的词汇,如果再深挖一下,在这个语境下其主要的意思应该是见识和阅历。
见识和阅历少,使得我们虽然知道很多的道理,但从来不知道它们运行的内在规律,我们不知道们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产生作用的。
记得刚入职那会儿,参加行内的业务制度培训。当时老师的一句话对我们触动特别大,老师说行里的每一条制度都是血的教训,几乎每条制度都是在堵漏洞,几乎每条制度都是在亡羊补牢,一条制度就代表着曾经的一条亡羊。
单纯学习制度肯定单调乏味,但是如果配上曾经的“亡羊”呢?记忆肯定十分的深刻。
所以说,“老人言”肯定是要听的,为了避免自己把“老人言”当成耳旁风,我们可以再多问几句,找出道理背后的故事,相信我们的接受度会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