碟仙
![](https://img.haomeiwen.com/i6070056/435f1dbb5f468ed4.jpg)
小时候听来的故事,也不是个恐怖的鬼故事。故事的开头,惯例的很久很久以前…
有诗曰:扬州到京城,三千三百三。走了三十里,还有三千在。
要知道古代科举只在一些主要城市举行,所以路途遥远,众多的考生不能在同一时间都抵达考场。这个故事就是叙说一个穷秀才赶考,也就因为这路程太远,所以在考试前一年就开始出发了。
科举始于隋唐,那个年代虽然已经有了不少官道大路,但是很多时候人们走的还是那些经年累月被人踩出来的小径。更多的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路,为了避免挨饿,很多时候远行的旅人都会自备干粮五谷与炊具,当然这名秀才也不例外。
故事就发生在秀才途径一座少有路人的山中小道时,夜幕开始低垂,老天也开始下起了毛毛雨,运气还是不错的秀才虽然没抵达任何村落,却让他找到了一座山中的小庙。只有四面破墙、瓦片稀稀落落的小庙已经看不出来原本是供着什么神仙,但起码还是个可以挡风遮雨的处境。就这样秀才捡来了庙里的一些枯枝干材,生了把火,在自己携带的小锅里下了一小把米,就着雨水熬了点粥准备当晚餐。
缘分就是那么的偶然,就在秀才的粥煮熟的时候,一名中年人匆匆忙忙的跑进了小庙。看着这名一身儒服已经被雨水打湿的中年人,秀才有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触油然而生,微笑的对中年书生说道:有缘千里来相会,兄台快过来喝点热粥,可别着凉了。
原本已经淋湿的中年书生瑟瑟发抖的喝下一小碗米粥,好不容易缓过气来,才知道与秀才互相通了姓名。原来中年书生也是准备赴京赶考,两人还是同一个县,但是不同村的老乡。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何况又是际遇差不多的两个人,很快的就想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无所不谈,并约好了一起为伴上京。
开始转天清晨,中年书生就起不来了,一场雨让他感冒了。为了不耽误秀才,中年书生让秀才自己先出发,等他痊愈了再上路,并约好了在城里见。原本想留下照顾中年书生的秀才在不断的劝说下,最后还是独自闲离开小庙,不过也留下了自己一半的口粮。
之后秀才在城里就没再遇见中年书生,四处打探也查无此人。虽然心里有不好的预感,但是秀才还是得放下这事,全心全意全力的面对即将到来的考试。但文曲星似乎并不眷顾秀才,考试放榜时没有秀才的名字。是的,秀才名落孙山了。
心灰的秀才无奈的踏上归途,打算回家多苦读几年再应付考试。当再次的路过那座小山林时,秀才面对着一个大难题,他的盘缠用完了!
同样的老天又下起了雨,慌慌张张的秀才再次的来到当初与中年书生巧遇的小庙。让他惊喜的是,他听见了那熟悉的声音: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贤弟快过来喝点热粥,可别着凉了。
一小碗热粥经过了喉咙,暖过来的秀才连忙的问中年书生,为何没抵达城里赴考,中年书生幽幽的叹了口气,道:说出来贤弟莫怕,其实为兄在你走后三天,就因为风寒,病死了。
听完秀才就被吓得一脸煞白,本能的想跑,但是只打哆嗦的双腿已经不听使唤,支支吾吾的问:那兄台现在是人是鬼?!
中年书生呵呵一笑,道:放心,为兄绝不害你,而且还有事相求。为兄的尸首被野兽拖到了庙后啃食,现在一缕魂魄无法归家,还望请求贤弟能帮我收集尸骨,带回故里。若贤弟能办到,为兄感激不尽。
这时定下心神的秀才不再惧怕中年书生,但也惭愧的叹了口气,说:兄台这事为弟不能不帮,但苦于目前囊中羞涩,怕是连自己该怎么回去都成问题。
中年书生道:这事贤弟不必担心,只要贤弟肯带我回去,我就能帮贤弟解决盘缠的问题。
说完书生随手拿起一个蹦了小口的碟子,继续道:为兄的魂魄将寄在这小碟子里,贤弟可用笔墨在一张白纸上按我所说写上一些字。从此路径哪个村子,把碟子放在铺设开来的纸上,食指中指摁在碟子上,默念着村民的问题,为兄将一一作答。而贤弟事后可向村民收点费用,这样盘缠就能解决了。
就此秀才与中年书生一人一鬼合作无间,逢村就以给人占卜吉凶,偶尔寻找走失的耕牛,或看些邪病的方式赚取路费,还真让他们俩顺利的回到家乡。安葬了中年书生之后,秀才家与书生家也成了世交。
后来有人再问起秀才此事,说这神奇的碟子怎么回事,秀才总是一脸感概的说:做人有情有义,鬼神也来相助。把我带回家的,那是碟中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