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2019年末,掉进生活的坑
1.8米的大胖子在手机屏幕的另一端看着我做了几个鬼脸。“药物让我情绪有点低落。暂时成不了你的开心果,现在只能做个鬼脸了。” 他说。 这句话,一下子让我想起十二年前当我远在美国挑灯夜战熬夜准备论文时,那个在电话那头逗我呵呵笑的大男生。 “Sorry,” 胖子说, “sorry。” 胖子哭了,屏幕的图像定格,他挂掉了通话。
大胖子J生病了,病得有点严重,提前飞回了台湾。家里话虽不多但极靠谱的阿姨因为女儿结婚的缘故也马上要提前回老家。无论怎样,一坏事一喜事都暂时留不住。2019年末,我一下子被迫独自面对这繁忙、寂寞、最糟糕的,是恐惧。
两周前,刚完美地完成了一场大型活动,好几天,记忆都留恋在那满场的创意、和谐的画面、美丽的观众、和小小的成就感当中。 一张张美图的发票圈,一遍遍地憧憬更美好的画面。和伙伴们随后年末聚会,大家便在酒足饭饱之时将自己以往的囧事拿出来互相八卦一番,自嘲当年的青春与幼稚。在广州温暖的冬日寒风中,伙伴M挽着我的手一起返程漫步。 “你有没有觉得,有时稍微得意一点,就觉得生活总要给你点什么颜色看看?” 一句漫不经心的话,却让我突然冷静下来。
是的,有时总感觉你得到什么,你便会失去些什么。生活真的会让你懂得敬畏。
2019年末,在结束完很长一段时期的繁忙和收割繁忙的成果后,我不得不停下来,直接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恐惧。
电影《非诚勿扰》第二部当中有这样一个桥段:舒淇饰演的女人和葛优饰演的男人从相识到恋爱,终于从冤家变成恋人。正式步入婚姻殿堂前,他们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男人装做瘫痪,女人很认真地照顾他,看是否能熬过这个也许他们在结婚后面对的处境。 姚晨饰演的好友问舒淇, 你到底是要干嘛? 女主回答说,“我只是想看一看,到了生命最艰难的时候,我是否真能准备好?”
就这个桥段,我当然不太同意,凭什么总是女人照顾男人,该反过来才爽一些,更好的是谁都不用照顾谁,谁都能加持谁。 但这一段关于“为生活之困而准备”的问题,现在来看我却深有感受。 在培训中,经常跟学员讨论走上舞台前的纠结:我们如何克服心理恐惧呢?那就是始终记得:没有准备好,只有时刻准备。
而这一次,大抵就是了。
寻找积极情绪
遇到困难时真的很难不冒出各种情绪,第一个个体本能的反应,便是五味杂陈的感情, 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会这样?想起疾病、死亡、那总是会从无名处跑出来的旧记忆和经历,真是一万个不解、埋怨、悲伤、甚至愤怒。来得猛时,这所有的负面情绪也夹杂着一个人过去所有经历过的阴霾,像钱塘江大潮一样,袭来得越来越大足以将一个渺小的个体卷走。
这个时候第一个本能的反应,也是特别想找人倾诉,想被倾听。
好友S听到家里有人生病,第一个反应便是说:“那你可得好好照顾一下家里人。” 经历颇多的D分享了自己的失落遭遇,悠悠地说:“谁说你一直努力,生活就一定让你成功?” 事业女性V听闻后,驾熟就轻回应到,“好好安排,会有办法。” 远在老家的姨妈也只能干着急,发条短信:“前面崎岖,勇者胜。” 不管怎样,感谢身边人们在我恐惧时的安慰与鼓励。
可别样的人生都会有别样的答案。很想倾吐之后,我还是只能是将自己暂时“关起来”。
曾经读到一篇关于书籍《雪洞》的介绍。 作者英国女子丹津.葩默21岁出家,后在喜马拉雅山修行20年之久。 其间,丹津迁于一洞穴深度修行了十二年。 读这篇文章时, 有一处印象深刻。记者问,在洞穴中修行是否是一种逃避?逃避来自日程生活的考验? 丹津答, 这绝不是一种逃避,当人们遇到问题时,他们会打开电视机、出去喝喝酒、找找朋友。但在洞穴里,你没有任何人可以倾诉,只能面对自己。 当你遭遇困境时候,你别无选择,只能面对它,最后,从另一个方向走出来。
所以跨过2020的这两周,我关起来了一下自己。这“关起来”的是内心,就像丹津在洞穴中一样,自己需要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我突然“慢”了下来,慢得像一只乌龟,慢得像一只蜗牛,画画,写作,漫无目的地读自己喜欢的书,做顿饭,还有把马桶刷得贼亮。咋一看,可真是“不思进取”。
但这样的慢,至少给了我对负面情绪的延迟反应。 有了缓冲,内心反而平静下来去面对新的一年。 从去想对外在的期待到对内在等待。 从想失而复得和收割每一份结果到算了吧,和恐惧相处,但努力前行。 从为什么到怎么办。
我们都得面对恐惧。 如何跟恐惧相处?就像面对公众演讲一样,那种觉得是全身赤裸站在大家面前的感觉,那种觉得被听众评头论足的感觉,就是恐惧。一旦走上去,你没有选择,所以深呼吸一口,沉着在当下,把恐惧放在一个角落,也不赶走它,只学会相处。 然后不停登台,直到你习惯处理恐惧的到来,因为再经验老道的讲者也会有那么哪怕是几秒钟的恐惧。但你就是看不出来。
谁会想要这些前方的坑?但躲不掉,只有打开积极情绪这个锦囊。
2019—2020年,“学习”通向哪里?
作为一位老师,2019年一如既往,是在上课、培训、学习和教学中渡过。拿了两个沟通力的证书、一个美国NLP大学NLP专业执行师证、做了60多场工作坊、带领了十几只英语辩论队伍、筹办了两场“我有话说”演讲活动。 一路都在学习和教学,一路都遇到有意思的人和有需求的学员和家庭,一路都在观察和琢磨,我们天天都在学,改变在哪里?
第一个改变肯定应该在知识量。这两年,培训界都在提倡“翻转课堂”,抛开这个教育理念背后的学习理论不说,单从学习者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就应该将学习的话语权交给学员了。原因很简单,在上课之前,大家都早已知道了很多东西,所以与其老师霸占讲台,不如将麦克风递交给学员。 2019年教学中,我最大的感受便是成人学员中高手太多了,青少学员中牛娃太多了,学员的家庭中热爱拼命往前冲的家庭团队组合太多了。
比如2019的下半年,我带了几只冲刺冠军的英语辩论队,孩子各各英语和思维都很牛,在6年级的年龄,英语能力就达到了一个优秀高中生的水平。 由于短时间的辩论学习有难度,周末上课时,一只年轻队伍的后面是全家出席的阵容。一场辩论准备,激发的是全家老少的学习。 这样的场景可能是我最喜欢看到的,大人们一起讨论,孩子们一起讨论,大人们和孩子们一起讨论。学习在此时没有了年龄的边界,没有了经历的隔阂。知识和技能就这样在一次次磨练中积累起来。
同时,我也感受到一中强烈的“学习分化”。 我周围的学员中也各自镇守自己的社群,如果非要简单粗暴地贴上标签,从学习类型讲:刷题考试群、能力提升群、国际路线型等;从学习心态讲:什么都想要型、一阶段一目标型、看向未来型、跟着大群行走型等。 各种各样的标签中,有点残酷的是连教育也逃不掉的社会经济标签。 当你看着牛娃和有着辉煌履历的父母一起来到课堂,一个牛娃的背后是一支无论从阅历和经济上都强大的队伍在为其寻找最优质的教育资源,你似乎就看到了那条隐形的“起跑线”。
不过,在我们的学习中,一种更有力却更难的改变需要发芽。这就是我们在心态和情绪上的改变。 如果让我挑选一件礼物来送给我年轻的青少学员们,我总是会送一本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其中儿子安德烈的一个提问很发人深思,他说,妈妈,我时时看到你在台前讲话的样子,那是成功的样子。可我并不是你,如果我不成功,怎么办?
同样是在另一个重点班的牛娃辩论课上,一直007时间安排学习的一帮孩子们在比赛的前一天,哭了。那最后一根稻草便是稿件的最后一次大修改。 开始是一个娃奔溃,他同时还要准备另一场重要的比赛,一米六的小伙子,哭了。结果一人哭出了一支队伍,其他小伙伴也跟着来了一场痛哭。另一个男孩哭着说, “我的压力也是很大呀,我爸和我妈都是博士,我必须得超过他们呀。”
龙应台在回答安德烈的困惑时写到,孩子,我不希望你成为我或者超过我因为你是独一无二的你。但我希望你跟我一样,能找到属于你的意义。投入到当中,你能找到收获。作家的回答,道理很简单。可具体怎么做到,连作家也没有给出答案,因为做到知行合一从来都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挑战。
无论如何,知道总比不知道好。 知而后行总比不知不行好。 我们的学习一定会带来了知识的积累,但我们的学习是否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发现自己、并和我们周围的大小世界迸发出和谐的关系?我想于生活本身而言,这该是“学习”二字给我们最重要的东西。
结尾:真是不好意思有“新愿”
我2019年的心愿单至今都还贴在冰箱,一起贴着的,还有我家两位妹子的愿望清单。跨入1月1日的晚上,我们三人都把各自的心愿单取了下来,一一核对打勾。 其实心里早就有数,但还是想完成一个小仪式。
第一条,每周一篇写作输入,完成了50%。
第二条,和家人多运动,保持健康。结果J先生跑进了医院。
第三条,带孩子们再去一趟土耳其,跟她们来个中西历史讲解大连串,结果疏于计划只得作罢。
真是不忍再看,难怪人们说新一年的心愿就是继续完成上一年的心愿。
两位妹子们也是一一查看,分别将自己写下的豪言壮语“考试要拿双百分”痛快地勾划掉,因为压根儿就没实现。 可我有了很多朋友,读了很多书,也在进步呀,姐姐“迷之般”自信地说。 作为非牛娃辣妈的我,给这位还没有被生活折腾过的妹子,一个大大的拥抱。 还有几天,也有我的学员们的见面,我也给大家都送上一本《亲爱的安德烈》。
还有一个多小时就倒数了,难免“作”。 “嗨,我们认识很多年了,我这个朋友怎么样?” 我问孩儿们。 这个已在温暖被窝里的未来新一代毫不客气地答复到:“这个朋友有点吵,太能打扰我睡觉。” 哈哈,很直接而不客气的回答。不用多想,好好行动。晚安。
各位,新一年仍然按套路问候,一定要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