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钟晓芹&陈屿6:好的婚姻是双方在磨合中,找到彼此舒服
终于要写到晓芹糟心的30岁生日了。我们先来理一下离婚前的逻辑线:
在晓芹意外胎停育之前,两个人之间的问题一层一层浮出水面,孩子的到来原本是个转机,但又骤然失去了,一时情绪的堆积下,所有的问题集中爆发;
餐馆谈话是一个分水岭,两个人第一次坐下来好好谈谈,认真审视他们之间的问题。特别是这个时候的晓芹,已经对这段婚姻产生了怀疑和失望。
但就像我上一篇所说的,两个人都没有找到矛盾的根源,所以,这次谈话后的几场戏,基本上就是前面所有问题的又一次重演,晓芹的30岁生日成为另一个爆发点。
1
晓芹把陈屿的精子检测报告发给妈妈,陈旭出事时第一时间找了顾佳,这两件事,和之前晓芹决定生孩子后在顾佳家里摆鸿门宴,以及晓芹妈妈不打招呼来家里,性质都是差不多的,都是在侵犯陈屿所需要的边界感;而陈屿在晓芹要求去接时又一次一口拒绝,且事后没有解释自己当时到底有什么事,以及因为陈旭的事情和晓芹吼吼吼,总之,都还是之前那些老毛病。
不过在离婚前,陈屿的问题特别容易被指摘,而他的诉求,却不太容易被理解。
比方说,对于很多人来讲,有个田螺丈母娘还不高兴飞了,恨不得天天好话哄着丈母娘来给自己做家务;老婆主动给弟弟找工作,弟弟出事了老婆第一时间找闺蜜帮忙,还不感恩戴德?陈屿不领情不说,竟然还发脾气。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晓芹是对的,陈屿是错的。
但我想说的是,这没有谁对谁错,重点是你需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他感觉被冒犯了,那就是被冒犯了,那就是你需要去沟通、妥协、改进的点;
这跟之前讲到的,陈屿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去照顾晓芹的情感需求,是一个道理。你觉得她要求去接,要求半夜给做酸梅汤是小事?但重点在于晓芹的感受,晓芹觉得这很重要,那就是需要陈屿去沟通、妥协、改进的点。
至于妥协到什么程度,就需要两个人在相互磨合中找到一个合适的度。
还拿丈母娘这件事来说,陈屿之前那可是相当厌烦的,但是经过鱼死之后的那一场矛盾,他也认识到了老人来帮忙好心又受累,自己不应该一味排斥。这就是经过磨合而妥协出来的,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一个结果呀。
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两个人都没有找到矛盾的根源,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尝试过去理解对方。
顾佳曾对陈屿说,“你到底了不了解你老婆啊”,其实这句话也可以拿来说晓芹,“你到底了不了解你老公啊”。
就像我之前说的,陈屿的成长,不是说让他变成一个温柔体贴大暖男;同样,晓芹的成长,也不是说让她变成一个成熟稳重独立女性;而是两个人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好好沟通,相互理解,彼此做一点妥协,在磨合中找到一个彼此都舒服的相处状态。
这不只是夫妻之间,任何一段关系,亲人、朋友、同事之间,不都是如此吗?
2
接下来就是生日乌龙了。
两个人早上出门时都开开心心的,陈屿还为晓芹点了电台的歌,送了1500块钱的烟托人订餐厅;晓芹专门做了美美的头发,买了漂亮的衣服。怎么看都是一个好的开头。
没想到中间,晓芹去为陈旭交罚款,陈屿则因为工作的事情,被制片人叫去谈话。先是晓芹打陈屿电话没人接,再是陈屿打晓芹电话时,晓芹手机摔坏了,到公司楼下也没接到人。晓芹在大雨夜里淋着回家,那叫一个惨兮兮。
客观讲,完全是个意外。俩人都没做错什么,解释清楚根本没多大事,却直接导致了离婚的结局。
对于陈屿来说,是一时冲动,话赶话顶到那了;但对于晓芹来说,其实是过往所有积怨的集中爆发,更是晓芹最后一次尝试挽救婚姻后的筋疲力竭。
这让我想到了电影《乱世佳人》里的一段。瑞德在对斯嘉丽多年求而不得的爱中,已经心力交瘁,在斯嘉丽意外流产之后,他进行了最后一次剖白:我一直爱你,我们再试一次,看看能不能幸福。
虽然事儿不一样,但那种心态很像。
晓芹在流产事件后,对这段婚姻已然很失望了。但还是决心再努力一下,再试试,看看生活能不能有点起色,看看我们能不能获得幸福。
在这之前还有一段挺甜蜜的戏,晓芹买了花,买了香薰,做了饭,还把两个人的衣服一起洗了,她是决心从自己开始,努力做一点改变的。
却没想到在自己最重要、最开心的日子,又一次的电话不接,联系不上,又一次的锁打不开,自己的猫还丢了,晓芹终于彻底爆发了。
而且爆发地相当激烈,回到家后放鞭炮一样霹雳吧啦一句顶着一句怼,让陈屿连解释的机会都没有。此时的她,是真的失望透顶了!就像她自己说的,事办得是冲动,但这样的日子一天也过不下去了。
所以我们看到刚离婚的晓芹,那是相当地洒脱,一点离婚的失落和难过都没有,好像当初结婚真的只是因为合适,好像自己真的一点都不爱那个人。
其实,她不过是因为刚从一段失败的、压抑的婚姻关系中解脱出来,一时间觉得一身轻松,好像要迈向新世界了,却并没有真正地意识到,离婚,究竟意味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