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随时把目光投向你的人,是她!
浙江师范大学里,有一对母子同时毕业了。儿子就读于体育学院,现又考上了研究生,母亲则为了能追上儿子的步伐,自考了人文学院,终圆了大学梦。
四年来,母子二人就像龙应台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里那样用书信交流。母亲说因为儿子功课多,时间紧迫,微信的询问变得小心翼翼,不如写信,把心事倾诉于纸上。
母亲的学习笔记上这样写着:
大学后渐忙,和家中的联系陡然减少,更奢谈精神交流?而一个人若是长期得不到家的滋养,生命枯萎就成必至之事。自忖长久,决心拿起笔,把想说的话记在信上,再请飞鸽遥传,麻烦带去游子的思念。
一纸家书在今天快速量化的时代里,弥足珍贵。母亲在把儿子送进学府后,又因为担心与儿子没有共同语言,而努力提升自己的精神,更令人钦佩。
我的一个同事,去年一整年都绷着脸,大气不敢出的样子,今天她得知儿子高考过了一本线,整个人变得轻松,见人就谈笑风声,在微信群里大方地发红包。
她跟我说:“过去的一年,我整日提心掉胆,生怕他身体抱恙,误了学习。每天早上我得5点起床,煮汤面敲两个蛋,还得算着每天加不同的料。他要是哪天没胃口,我就揪心。晚上我也轻手轻脚,更别提看电视了。”
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父母,为孩子是全力以赴,哪怕前有毒蛇后有猛虎,都愿意以身护子。
所谓父母,就是那不断对着背影既欢喜又悲伤,想追回拥抱又不敢声张的人。——龙应台
这些年,我也一直研究各种育儿书。孩子上了幼儿园,我陪他读绘本,读《三字经》、《百家姓》;上了小学,我和他一起练硬笔、毛笔;他喜欢打游戏,为了不让他沉迷,我陪他学编程,几乎心思全扑在他身上。朋友们的孩子基本上在孩子教育上花了大价钱,而我只能尽力花时间来陪伴他,时常带他到处旅游,开阔视野。
我母亲经常对我说:“不要有任何愧疚的想法,对子女到这个份上就够了。”她说得很轻松,可她对我所做的,可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记得当年在哈尔滨,大雪封天,一脚踩下去有半米多深。我刚好去广州出差,母亲一个人在出租屋里留守。我回来时,母亲一把抱住我:“差点就见不到你了。”母亲掏出纸条,上面写着“如果我昏倒,请联系我儿136XXXXXXXX”。
母亲说可能天冷的缘故,这几天身体一直不舒服,为防止心脏病发,她写了这张纸条揣在口袋里,每天硬撑着慢慢走出来,在靠近医院的地方徘徊,东北人热心肠,万一出了什么事也好立刻有得救。
我哭得泣不成声,问她为什么不给我打电话。她只轻描淡写了一句:刚参加工作怎么能说请假就请假!
后来我跳槽到离家近的省会,她也经常打电话来:衣服缺不缺啊,我又给你买了几件。尽管衣服式样有些土,但我还是愿意穿着她买的。
母亲为了和我联系方便,学会了用诺基亚手机发短信。当时怎么教都教不会,我又正烦着事情,对她没好气。过了几天,手机来了条短信:“最近身体好吗?我找你表姐学过了,当老师的就是有耐心。”
年轻时的我听了这话会不服气,会找理由反驳,而随着年龄增长,负疚感越来越重。真的希望时间倒流,可以收回当年不负责任的话语。
现在母亲很会玩智能手机,每天定时微信上传她的K歌,拿孩子的照片做成音乐相册,还时不时发一些鸡汤文给我看。她说:跟你有共同话题,真好!
是啊,我有这样的母亲,真好!
母亲的话虽然腔调不高,但使我陡然获得了一种安全感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多少年后,当我回忆起母亲这句话时,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这是一个母亲对她的忧心忡忡的儿子做出的庄严承诺。活下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活下去!——莫言
当我们还小时,父母追着我们跑。当父母老了,追不上了,是否我们该停下脚步,陪着他们沿着夕阳的路上,慢慢地看风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