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太忙、学习太累?从这两本书入手,你也能过好元气满满的一天
2020-05-17 本文已影响0人
殷老师认知心理教育说
「废掉一个人最隐蔽的特征,就是工作忙到没时间成长。」
而更可悲的是,每天忙碌工作到无暇自处,换来的却只是看起来很忙,没有完成多少工作,也没有赚到多少钱,更没时间学习成长。
日子就这样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地过去。稍不留神,这就变成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内心慌张又从未空闲。
工作太忙,学习太累,是很多人难以言说的苦涩。
连轴转的生活里如何解脱,如何成长?也许今天一书一课给你带来的一位神人的奇特人生与一位逆袭学霸的学习心得能带给你些许思考。
01
我们每天上班时间是8个小时甚至更多,而你真正在工作的时间是多少呢?
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的确有许多的时间在指缝中悄悄溜走,在0产出中度过。当你晚上回过头想要总结的时候,你却会诧异“我这一天都做了什么?”,却无从回答。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一天我们会遗憾,自己这一生到底都做了些什么呢?对于自己的人生,我们究竟承担过怎么样的责任,我们口口声声的热爱,又是如何付诸行动?
而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位科学家,他一生发表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涉及生物分类学、昆虫学、哲学、数学、社会学、历史学、艺术学等多项领域,所撰书稿的总量更是达到12500页打印稿,堆起来大概有大半个人高。
说到这,你脑海中已经有了一位头发杂乱、废寝忘食,伏在桌案前研究撰写著作的疯狂科学家的形象是吗?
而现实中的他,在50多年来的研究生涯里,每天的工作时间稳定在仅仅5个小时20分钟左右,睡眠时间更保持在每天10小时以上。
同时他还热爱运动,是一位健身达人,在闲暇之余四处旅行,饱览大好河山。其余时间则用来应对家庭琐事和日常活动,时间管理之高效令人叹为观止。
这位生活工作处理得如鱼得水,让人啧啧称奇的科学家便是前苏联的生物学家柳比歇夫,而他所创造并运用的方法也称作「柳比歇夫时间统计法」,为众多后人所借鉴实践。
1916年1月1日,在沙皇俄国寒冷的冻土上,一个带着沾满霜雪的军帽的青年在驻扎冰原上的军营里度过了新年。
他正是柳比歇夫,那年他二十六岁,在部队里服役。当时的俄国风起云涌,革命暗流涌动,战争的气息也隐隐待发。
时逢元旦,柳比歇夫也是在这一天给自己立下了一个誓言。
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当时柳比歇夫的内心,但是从一九一六年到一九七二年他去世的那一天,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他的所有时间,五十六年如一日。
他的时间开销日记的格式大概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标注时间超时与否),每天记录5-7行。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
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钟。鉴定袋蛾 20分钟。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 2小时45分钟。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 2小时25分钟。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 10分钟;《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钟;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1小时25分钟。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钟。
值得注意的是柳比歇夫会根据时间开小日记,按时进行文字图表的月度与年度总结。
这不仅为他制定合理的时间管理计划提供依据,也能让他及时掌控和调整自己的时间资产,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
对柳比歇夫而言,生命就此之后便真真实实地存在于每天的时间里,他的时间不是混沌的,不清晰的,而是精确到可以量化。
他时刻都在汇报,汇报已向目标前进了多少。时间对他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他置身于时间流逝的河流里,记录着光阴流逝。
当时间可以被量化,你就可以记录和度量时间。明晰了一份工作需要多少时间,你便不会焦虑不安于工作的过程是如漫长。你知道你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达到你自己的目标。
在这样的情况下,时间处理起来对你而言便开始变得如鱼得水,或者说,你能通过自己的时间处理来看到未来。
仅仅是“日期+事件+花费时间”的简单格式,时间开销日记到底有何魔力能让柳比歇夫56年如一日的坚持记录?
他的月度总结、年度总结又是什么样的?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让他每天仅工作5小时20分钟,睡眠保持10小时仍能研究撰写出涉及十余个领域的70余部著作?
一书一课本周四上新的《奇特的一生》,带您看一位非凡的科学家是如何利用自己独创的时间统计法,将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富精彩!
02
如今是一个需要时刻学习成长才能不被淘汰的时代。当你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只有学习才能提升自我,不被社会抛弃。
而提到学习这件小事,恐怕早已远离校园、深耕职场的你想要再埋头沉浸在知识海洋里时,只会想发出学习好累的长叹。
回忆学生时代,相信你身边的同学也会有这样的两类,一种是非常刻苦勤奋,整天埋头做题背书,却成绩一般。
另一种,则是看起来一般努力,成绩却名列前茅。
相信你也曾在学生时代里发出“为什么他们每天在学习上的时间比我少,还比我优秀?”的疑问。
《学习之道》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最初也是属于第一种类型的学生,小学到高中数理成绩一路垫底,本科为了逃离数理化知识的魔爪更是选了俄语专业。
而没想到的是,这位曾对数理深恶痛绝,数理天赋更曾是一塌糊涂的学生,后来为了适应职场的需求,不但学习拿到了电气工程学士学位和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的硕士学位,还拿到了系统工程学的博士学位。
她是如何做到的呢?那些离开校园已久但重拾学习如此容易的职场人又是如何做到的呢?这便是《学习之道》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
会有“学习好难”这种感觉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你的学习是低效的?”
除去导致学习低效的诸如睡眠不足的生理原因,真正重要的因素,作者认为是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
只有专注思维没有发散思维,会让我们陷入思维定式,遇到一时难以明晰的知识难点钻牛角尖,无益于知识的获取
而只有发散思维,没有专注思维,也会让我们掉进拖延的漩涡,天马行空的想法尝试只会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精力耗散。
高效学习的关键就是可以有意识地在两个模式中自如切换。
如何有意识地自如切换呢?它有什么技巧?在书中芭芭拉·奥克利从心理学、脑科学等最新研究出发,为我们提供了高效学习的思维模式和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的方法。
而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她也联系了几百名世界一流的教授,这些专家不止一次地提到了书里提到的学习方法。
这本书在美国出版以后,更是高居美国亚马逊学习类图书榜首长达一年时间。
你可以从书中找到学习的方法,也可以从书中了解学习的原理,更可以跟着书中的实践和练习立即开启有效的学习之旅。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