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非此:家是如何影响我们一生的》(3)你不是生来如此
第三章
你不是生来如此
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研究发现的共识
2000年,各国媒体大肆鼓吹人类基因组计划(随后被称为HGP)的最初发现。报道称,人类拥有约35 000个基因。然而研究结果最终确定,真正的数字为23 000,仅比普通的果蝇多几千个而已。而我们最初预计的数字至少有10万。
随后,克莱格·文特尔(Craig Venter,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两位带头专家之一)推测人类基因数量如此之少,可能意味着没有足够多的基因来解释人类个体间的心理差异。他认为基因数量可能仅仅能够保证我们拥有人类的基本特征,例如人类的鼻子、眼睛和四肢等,而不会长出猴子或奶牛的鼻子、眼睛和四肢。
文特尔称,这一事实可以证明:“丰富多样的人类心理并非先天基因带来的固有产物。我们生存的环境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文特尔的预言最终被证明是非常准确的,然而在当时却不被同行接受。早在几十年前,这些专家就预测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方法能够识别影响人类智商、精神疾病以及性格的基因,他们开始试图寻找这些基因的存在。
但不论是哪种心理特征,对其造成影响的单个“基因”都不存在,在短短4年间,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接受了这一观点。尽管一些存在于人类体内的特定的基因异常会造成特定的症状,例如亨廷顿舞蹈症(Huntingdon’s Chorea)或唐氏综合征(Down’s Syndrome),但所有人都已经确信,不存在会对一般心理特征造成影响的特定基因。 那些认为基因会对抑郁症、智商或同性恋倾向造成影响的预测只存在了相当短的一段时间就被放弃了,几乎像从来没有存在过。然而媒体仍旧没有对公众公布这一事实。但基因科学家(被称为分子基因学家)却没有因此气馁。如同过去对单一基因理论的极度肯定一样,他们现在声称,基因特征是由数十种甚至成百上千种基因的微小变异(或者DNA,即遗传密码)造成的。基于这种观点,人们只需要在大量研究样本中开发出更加迅速的基因排序技术。而人们已为这项工程投入了大量资源,迄今为止,已耗费了约80亿美元的资金。在大量样本中,DNA的可能位置已经得到检测。
随着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接近尾声,历经多次空欢喜后,这些研究逐渐发现DNA中的一些差异可能与特定的心理特征相关。然而,其中大多数心理特征都是针对极罕见的精神疾病的,比如精神分裂症等。这时,一个问题逐渐显现,让研究者产生了极大的担忧。
这个问题就是,DNA中的变异几乎无法解释任何问题。当我们将所有变异产生的影响相互叠加,最终得到的遗传性(基因对心理特征的产生所起到的作用)却过于微小,甚至少于5%,几乎不值一提。
事实上,没有哪项研究对复制的DNA变异能够解释心理特征的显著遗传性这一点进行支持,自闭症可能是唯一特例。这听来或许难以置信,却是不争的事实。2010年,一些顶尖分子基因学家写道:“在可预见的未来,能够对复杂心理特征(例如,智商、精神分裂或抑郁症)产生影响的基因,很可能大多数都无法被发现。”
研究者并没有下结论说,基因无法对很多问题做出解释。基于同卵双胞胎的研究结果,他们将这种发现的缺失称作“遗传性缺失”或是“DNA短缺”。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实施之前,双胞胎研究(以及领养研究)构成了基因在心理特征形成起到极大影响这种推断的科学基础。双胞胎研究推测,对于一些特征——例如智商、重度抑郁症及精神分裂症来说,遗传的作用达到50%及以上。因为这些推测被大众广为接受,科学家才得以用“遗传性缺失”来填平人类基因组计划和双胞胎研究推测的缺口。
时至今日,由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后续研究,越来越多的科学家怀疑会对心理特征造成影响的基因可能根本不存在,而非缺失。以其中一个研究为例,2014年,研究者对15万人的基因进行了检测,这其中有36 989名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最终结果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DNA序列中有108个基因的位置与没有患病的人不同。总体来说,DNA中序列的差异仅仅能对总体遗传性的3.4%做出解释。也就是说:如果这项研究可信,那么精神分裂症成因的96.6%就并非基因。
而针对重度抑郁症的研究甚至完全没有得出类似的发现——研究者没有在患者和非患者的染色体中发现任何不同的基因变异。
我的说法无疑是正确的:该领域中,几乎所有研究人员都认为遗传性缺失这一说法存在问题。我能够引用几百篇科学论文,它们全都认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研究结果基本上无法解释心理特征的遗传性。
基因之外
最近人们开始推断,人体内绝大部分基因都不过是“垃圾”,因为它们似乎没有任何用处。这些基因曾经发挥过作用,虽然在进化过程中被逐渐取代,却仍存在于人体的染色体组内。
面对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发现,以及人们预测基因在塑造我们个性上不起任何作用的事实,出于绝望,现在一些科学家试图将垃圾基因重新划为重要基因。
几乎没有科学家认为垃圾基因会发挥多少作用。这是因为,基因需要编码转化为蛋白质才能对人类的塑造产生直接影响,然而人体内只有2%的基因能够完成这种转化,垃圾基因无法实现这种转化。
尽管双胞胎被不同的非亲生父母抚养长大,他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因此这些相似之处似乎只能用基因相同来解释。
如果人类基因组计划最终证明DNA的作用并不重要,那么这项研究就会被认为是一场彻底的骗局。
研究证明精神分裂症的部分成因是童年时期遭受过虐待,这一点已经确认无疑。研究同卵及异卵双胞胎的后天培养时,人们发现同卵双胞胎更有可能同时遭受精神虐待和性虐待,这就导致他们同时患有精神分裂症。举例来说,那些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同卵双胞胎同时遭受精神虐待的可能性比异卵双胞胎高一倍 。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者的情况也大致相同。父母的关注越少,双胞胎患病的概率越大。
在不远的将来,科技会发展到能够让每个人的每条染色体的每一部分都接受检测(全基因组定序)的程度。那时,就有可能让庞大的人类样本都接受检测,每个人基因上的30亿对碱基对都会接受检测。一旦这样的结果被发表,基因论者就再也无法装聋作哑。
对此我早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心理特征由父母向子女传递的真正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子女的养育模式。
到底该如何做?三条建议
一、辨别自己曾经的观点并重新思考
如果我们相信一件事是固定不变的,就意味着它会保持原样。
二、明白这样一种观点:仅仅相信心理特征并非由基因决定,它们就可能被改变
在认为基因不对个性塑造产生实际影响的理论中,最为惊人而实用的隐含内容就是,只需要相信这种观点,人的一些心理特征就能够发生巨大改变。
不要将自己的孩子划归到“小恶魔”一类。如果父母认为孩子难管教的行为是固定不变的,那么他们变得独裁专制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他们实施虐待行为,更有极其严重的后果:父母患有抑郁症的概率会增加,因为在面对一个强硬而又一成不变的“恶魔”时,他们总会有一种无助的感觉。如果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在故意捣蛋——例如不睡觉、不吃饭或者故意表现恶劣,然后没办法对孩子产生同情,那么情况会变得更糟糕。
反过来说,如果你认为孩子是可塑的,那么他们最终得以改变的概率就很大。举例来说,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告诉孩子他的数学的能力是能够改变的,那么他的数学能力得以提高的可能性就更大。特别是,孩子在最初越是相信自己能力不足的说法,那么当他们得知自己的能力可以改变时,他们提高的幅度就越大。
如果认为自己或他人的精神疾病是无法改变的,疾病继续存在或是复发的概率就会增加。这种信念不仅适用于精神病患者,同样还有他们的父母以及医生。他们如果不认为这是基因带来的宿命,那么恢复的可能性就更大。
三、可能事物的局限性
只有在假装信任他人时才能获得安全感和真实感,不论那个人有多么可靠。对于父母以及亲人的性虐待,自杀是一种报复。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她也背叛了那些真正爱他的人。
在接下来的几章中,我们可以看到幼年生活会对大脑产生巨大影响。这包括大脑内容物、大脑化学物质的基线水平和脑电波类型。某些情况下,仅仅相信一些事并非基因决定而且是可以改变的,人就能产生改变。然而在很多其他情况下,仅仅这样是不够的。
不论原因如何,世界末日都尚未来临,我还能忍耐着好好活下去。充分了解自己能够让我们明白什么事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也因此能够专注改变那些可以被改变的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