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符启微录

阴符启微録·概说

2019-03-29  本文已影响11人  a463cc15b18a

                            ――来源于留余

《中庸》讲到人的修养时,提出了“自明诚”与“自诚明”的差异。《通书》,从“诚”开始,引出 “五常百行”,然后由点及面,慢慢推演开,直至将个人、家庭、社会中种种与人相关的因素,作了概要性的阐示。这种由一个“点”引发开,渐至于其他方面的叙述过程,应该就是“自诚明”——从“诚”开始,慢慢到“明”,明白道理。而《阴符经》所采用的叙述方式,与《通书》正相反。《阴符经》一开始就讲“五贼”,讲万事万物的种种变化,讲种种变化之中所包含的规律。当我们把种种变化及其规律看穿、看透之后,《阴符经》为我们指出,讲这种种变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以定人也”。最后回复到“天性,人也”上面来。人的天性就是道家所说的“朴实”或者《通书》所说的“诚实”。应该说,这种叙述的路子,从纷纭变化的万相入手,最后归结为一点,就是“自明诚”——先明白事理,然后最终回复到“诚”。《中庸》用了一句话,将这两条路子的辨证关系总结为“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通书》的路子是“自诚明”,《阴符经》就是“自明诚”。总而言之,《通书》与《阴符经》,确实是同一道理的两种不同表述形式。所以,在史幼波院长讲完《通书》之后,我们大家一起学学《阴符经》,应该说,这样对比着来体会,可以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上面已经说到,我们学习《阴符经》,目的是“自明诚”,最终还是得回到人的本性“诚”上面来。如果我们学习《阴符经》,只看到“五贼”理论的“机”与“变”,拿着这些机变规律去谋求一己之私利,那么就是本末倒置。这经,就会害人。从另一个侧面来说,如果我们学习《阴符经》,只看到种种“机变”,而没有回到最终的“诚”,那也只能证明我们对于“五贼”理论的精华,并没有真正弄明白。

在传统的学术当中,如果我们把《大学》或者《中庸》看成儒家学修的大纲的话,那么,《心经》可以看成是佛家学修的大纲,《通书》可以看成是宋明理学的大纲,而《阴符经》就是道家的学修大纲。这几部书,其共同的特点就是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高度浓缩。貌似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几个字,往往包含有非常之深的内涵在其中。这些内涵,需要我们学习的时候去体会。只有长期不断“泡”在其中,才有可能真正慢慢品出这些语句的味道来。所以,我们通常建议大家尽量将这些经典背下来。反正字数也不多,而且文笔非常凝炼、优美,背下来,既可能让我们在某时某地某因缘之下, 突然之间融会贯通,也可以在没事的时候回味一下,品一品这些句子,提高我们逻辑思维的归纳、概括能力。

传统的学术,不论是道家佛家还是儒家或者医家甚至武家等,都有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这个问题,就是整个学术体系中以何为“体”,以何为“用”。该问题的另一种说法,就是要分清“本”与“末”。道家通常的说法,无是体,有是用,或者无为是体,无所不为是用;佛家通常的说法,无我是体,悲智行愿是用,或者“自性”是体,“起行”是用;儒家以诚敬为体,以修齐治平为用。严格意义上看,这三套说法其实是没有区别的。我们作为初学者,自身尚在“因”地,显然将力气花在本上,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些地方,我们一定要不玩花样自欺欺人,去玄思什么体用不二、即体即用、即用即体之类,那是“果”地的事情。现在,我们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回到本,立足于本,来进行我们的学修。我们应该好好地问问自己,是否已经完全洞悉无、无为、无我、自性、诚敬……这一系列根本?并已经将这些根本,落实到了自己的心性、心态、心境、心绪、心行之中?老话说“但得本,莫愁末”,只要我们力量花到了刀刃上,花在了本或者体上面,功夫自然不会虚掷,用,将会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现在我们讲《阴符经》,虽然将要讲到的东西大多是“用”这一面的,但我们也会花大量的力气,对本、对体,作相当程度的探讨。毕竟,离了本、离了体,用就根本谈不上。如果我们只见到这经的“用”,则未免会走入邪道或者魔道。此处先点明体与用之间的关系,是希望大家先有个整体上的了解,否则看完我们这个讲座所有内容之后,如果对这个问题依旧云里雾里,那我只能说,走错路子,势为必然!我本人,当然不愿意见到这样的情况,更不希望自己所撰写的文字,在这些地方对人产生误导。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