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强则中国强,73岁李兰娟一席话振聋发聩,不愧与钟南山齐名
文 | 果果 麦叔工作室作者
01
近日,李兰娟院士,最近的发言获得网友一致好评。
“从这次疫情以后,希望国家给年青一代树立正确人生导向,高薪留给才德兼备科研,军事人员。
希望控制娱乐圈所谓的明星动则上千万的片酬,只有少年强则国强,为国家未来培养自己的栋梁之才。”
她的这段话说的确实是非常好,现在已经进入了知识时代,唯有真材实料才最值钱,也最值得被人尊重!
中华民族,自古就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基辛格就曾说过:“中国一直被他们最勇敢的一些人保护得很好!”
而这些人,就有现在正负重逆行,反向跑毒的医疗工作者们。
所谓灾难,就是人心的照妖镜。
2月4日,李兰娟团队向外界公布重大抗病毒研究成果:阿比朵尔、达芦那韦对抑制新型冠状病毒有效果。
不想,却遭到了个别媒体的质疑。有的人还说:“她为了卖儿子公司的药,在发国难财。”
不光如此,李兰娟院士还说了:“注意看管自己的宠物,因为病毒在哺乳动物间传播。”
一些爱猫爱狗人士疯狂抓住这个机会,通过诋毁李老师来展现自己的“圣母内心”。
于是,有人开始用WHO的理论作为辟谣的工具,将“目前没有证据证明猫狗会感染”强行理解为“猫狗已经确定不会感染”。
还有一些伪知识分子造谣说猫狗体内不存在“ACE2蛋白”,因此不会感染。更有甚者,将宠物等从高楼扔下,将猫猫活埋。
看到这些事,听到这些话,如何不让人揪心啊!
真的不知道,究竟要多狠的心才能做出这些事,要多么的狼心狗肺才能够说出这些话。
如果说地震是天灾,那么肺炎就是人祸,而这次人祸,都是有些人自找来啊!有些人不但不知道感恩,反而上演“农夫与蛇”的戏码。
02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
要知道,为了抗疫,这位年过七旬有些柔弱的老太太每天仅睡3小时。
为了抗疫,凌晨4点下完火车,吃了早餐就接着开会,只为争分夺秒的研究疫病。
这个老奶奶,是在拼命啊!
要知道,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早先,浙江的一位记者就曾写下抗击H7N9流感时发生的一幕。
有一天李兰娟晚上刚刚开完会,接到电话需要她去镇江给一名怀孕五个月的H7N9患者会诊,她没有任何犹豫,也没有想要休息一下,便带领着专家组立即出发,到达镇江已经凌晨一点了。
会诊结束,她又立刻赶回杭州,此时已经是早上6点多,仅仅小憩了一个多小时,上午8点,李兰娟便又回到了诊室。
那位记者说,当自己写好稿件准备发表时,却被她婉拒了。
她只是淡淡说了一句:“解除病人痛苦,是我一生的追求。”
03
这句话是正是她儿时的梦想,而为了实现她的梦想,她将她自己的追梦史写成了一部传奇。
她用她的一生证明了一个真理,那就是:“我命由我不由天。”
就算自幼家境贫寒,就算家里顶梁柱,父亲患着严重的眼疾无法劳作,全家生活靠母亲卖山货维持。
但是她知道读书才是唯一出路。
于是,她凭自己的能力,保送到了绍兴市第一初级中学。
本以为后面会一番风顺,没想到老天给她开的第一个玩笑才刚刚开始。
初二时,正碰上“三年自然灾害”愈演愈烈,家里穷的连锅都接不开了。
母亲无奈把她叫到跟前,告诉她家里已经没钱供她读书了,要求她收拾行囊回家。
尽管她读书的愿望那么强烈,但想到母亲为全家人背负的巨大生存压力。
想到母亲每天挑着山货步行30多公里做买卖的辛苦,她还是因为心疼而选择了放弃。
离开学校时,她忍不住一次又一次的回望校园,一次又一次的抹着眼泪往前走。
班主任老师于心不忍,就出主意,让她先别退学,请一个月假,行李还留在学校,回家想想办法,实在想不出再说。
谈起这段往事时,她感慨又很得意的说:
“听了班主任的建议,我回家后一边在家自学一边劳动,一个月后重返学校已近期末考试。这一年,我的考试成绩非但没有落后反而考得很好,说明自学很有成效。”
之后,她靠着助学金读完了初中。
因为懂事、想替母亲减轻负担,她心灰意冷的把第一、第二志愿都填了中专。
04
没想到,老天给她开了第二个玩笑。
她不但没有落榜,成绩更是好的离谱。
不仅远超中专几十分,甚至好到让被省重点中学破格录取了,这可是史无前例的事。
但,收到通知有多开心,现实就有多残酷。
挡在她面前的,就有一个拦路虎,那就是:没钱啊!
成绩再好有什么用,没钱啊?
没钱才是大问题,没钱就意味着家里吃不上饭,求生都是个问题,更何况是读书啊!
她摸着妈妈粗糙起皮,皱褶横生的手,看了看母亲因为操劳而出现的白头发和冻干了的嘴唇,她狠下心来哽咽着告诉妈妈,不打算去了。
希望渺茫之际,她班主任老师出现了!
她专程从绍兴城赶到夏履桥山沟,和李母亲坐在破烂的不行的茅草屋里,促膝长谈。
总算把她一家人感动了,同意为了孩子的未来,砸锅卖铁也要让她上高中。
于是,开学之际,她怀揣母亲给的5块钱,踏上了赴省城求学的道路。
但,命运就是离奇,老天又给她开了第三个玩笑。
省城消费太高,她还未来得及完全熟悉杭州一中的校园,5块钱就打了水漂。
这下,如何填饱肚子,又成了大问题。
然而学校的大喇叭里,总是一遍又遍催促着交学费。
她又好强,不敢和别人说。
举目无亲的她,只能坐在校园的马路边,晒着大太阳,感觉自己已经走投无路了。
幸运的是,天无绝人之路,老师再次挽救了李兰娟的学业。
老师立即解决了李兰娟的实际困难,不但让她先领课本,减免学费,还发了助学金,让她不用为每天的伙食问题担忧。
就这样,李兰娟安安稳稳的坚持读完了高中。
本来以为读完高中就能包分配,从此衣食无忧了。
结果又凑巧赶上了混乱年代,被强制号召参加了上山下乡。
既然没办法高考了,那就去个顺心的地方吧,结果黑龙江没被批准,又被送回了老家做代课老师。
业余时间,她用针灸为乡亲治疗腰背疼痛。
她说:“山区乡亲们因常年劳累,多数人患有腰背疼痛毛病,听说针灸能治疗疼痛。”
为了能为乡亲们做点好事,在回乡前她便联系浙江省中医院学起了针灸。
皇天不负有心人,短短几个月时间,她就将整本经络书背得滚瓜烂熟,甚至活学活用了。
谈起第一次针灸时,她得意而庆幸的说:“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到医学,在这之前,我对医疗知识完全是个门外汉。”
05
都说,能人多做事。
看到悬浮济世的她太厉害,村民们便纷纷推荐她做“赤脚医生”。
但好心办坏事,村民们这么一做,着实让她发了难。
因为两个工作的收入相差太悬殊了。
回忆起当时时,她很感慨的说:
“当时真的很矛盾。代课老师每个月的工资是24元,相当于每天能有8毛钱,而‘赤脚医生’每天只有5个工分,相当于1毛钱。
收入相差甚远,家里日子又捉襟见肘。但正是因为对医学的挚爱,让我无怨无悔地选择当‘赤脚医生’。”
可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农村的资金有限太少了,而且设备太简陋了。
为了以最少成本给群众治病,李兰娟还是急中生智,和几位懂草药的乡亲,亲自跑山上采药。半年多时间里,认识了几十种药材,哪些能治什么病,都烂熟于心。
做“赤脚医生”的日子里,全村400多户,无论哪家有人生病,李兰娟都会风雨无阻、披星戴月地上门诊治。
曾经有一次,村里年轻媳妇忽然要分娩,尚未结婚的李兰娟,还硬着头皮当起了临时“产科医生”。
1970年,因为“赤脚医生”干得很好,深受群众喜爱,23岁的李兰娟,被推荐到浙江医科大学进行深造。
也是在这里,她的人生完全转变了。
06
因为她遇上了她的宿命,那就是——郑树森。
谈到郑树森,她就化身小迷妹,满满的都是崇拜。
“他的手很巧,技术精湛,是外科的一把刀;关键时刻比较有思路,对医院的管理也很放手;他还很有爱心,因为自己出生清寒,遇到家境贫困的重病患者,他常常自掏腰包,还想尽办法为患者减免医药费……”
但偶尔也会埋怨:“常常找不到家中的东西,炒青菜不放油只放水、下锅的时候也不等水开……”
丈夫对她也满是赞誉:“虽然称不上贤妻良母,一年只在大年三十做一顿饭,家里什么家务也不做,整天把心思扑在工作上,自己却很喜欢。”
“我们几乎从不吵架”,郑树森说,晚上工作到再晚,他也会等妻子一起回家。
“谁曾想到,这么甜的他们,常常忙到一天才见一面。
兰娟院士曾透露:“早餐是我们俩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一顿饭。”
就这难得的一段饭,聊的也是清奇。
“有个病人病情危重,我今天要给他做器官移植。”
“下午有个学术报告要发言,我中午飞机去北京。”
唯一的一次秀恩爱,还是飞去武汉前夕。
她十分淡然的在朋友圈写道:“今天我轻松了,可以不烧年夜饭了,由郑院士替代,手术刀改厨房刀”。
配图是头发花白的丈夫,在厨房忙碌的身影。
这就是他们的日常,平淡到无奇,所有的花前月下都变作了医学讨论。
但就是他们这平淡无奇的对话,拯救了千千万万的人,真是羡慕不来的神仙爱情啊。
用李兰娟院士的话总结他们俩爱情,就是:“志同道合、互相关心;彼此支持、相互理解。”
所谓,爱情就是相互成全,朝着一个地方使力,你做我后盾,我有你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