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缩在壳里还未开窍的孩子
2024-03-06 本文已影响0人
田老师心理工作室
今天我进了一个心理学家的直播间,听到了一段话。他分享的内容是这样的,一个11岁的妈妈说她的孩子休学在家,她对孩子的期待是总不能小学还没有毕业吧,最起码上到初中。如果好的话,能够拿一个普通大学的文凭也行。
这位心理学家说,“根据你前面的描述,你的孩子受到了他的姥姥姥爷、爷爷奶奶过多的爱。
比如他在两岁半的时候,姥姥姥爷照顾得特别特别多,而在他4岁的时候不吃饭,爷爷居然就喂着他吃。家人们本来应该让孩子放手去做的事情,却是过多的管束孩子,以至于造成了孩子今天的情况。
还有你的丈夫,他是一个喜欢美食,喜欢自由的一个人,他对你有太多的依赖,他希望你能够把这个孩子管好。
你呢本身不希望这种依赖,但是又对这种依赖有渴望。
你的这些认知对我来说,就已经感到很窒息,更何况是对于一个11岁的孩子,你这样的高纬认识对于他来说,他是感受不到的。虽然他有感知力,但是他没有这个分析理解力。”
妈妈说,“我相信这个孩子,一旦开窍了,他也会变得很优秀。只是我不知道从哪里切入。”
而这位心理学家坚定地说,“相信孩子,一定可以走出来的。”
直播间的这个咨询案例在告诉我们,家长的焦虑往往来自于自己的高期待,我们需要更多地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以平常心来看孩子,同时更多地体察孩子的内在需求,跟他做同频共振的好朋友。
蛹要蜕变成蝴蝶,需要破茧才能成蝶,这个过程,它需要把体液的力量挤压到翅膀上,使翅膀得到羽化。
如果这时候有人拿剪刀把蛹剪开,“毛毛虫”就不可能变成一只蝴蝶,因为只有它在用力往外钻的时候,体液才会挤到翅膀上,翅膀得到羽化,才会有力量飞出来。
当家长更多地放手,把更多的主动权给了孩子,孩子自己做决定,做选择,他才会有更多的自主感,内在动力就产生了。
静待花开,孩子一定可以从父母打造的保护壳里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