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棒棒》:一根木棍扛起一座城市,一圈粗绳圈住一人一生
1、《最后的棒棒》
近日,我花了8小时23分阅读完17万字的纪实文学作品《最后的棒棒》。
这是我阅读同类作品速度最慢的一次。
并非这部作品的文笔有多好,情节有多炸,结构有多新颖。
都没有,但它就是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一群底层人民挣扎于都市的心酸历程,也描写了他们对生活的态度,对人生的理解。同时也描绘了一个时代的落幕。
2、何苦
《最后的棒棒》作者何苦,原名何长林,出生于重庆奉节一个小山村,从小就梦想着去重庆当一名“棒棒”。他因成绩不好,高中毕业后入伍当兵。经过二十年的打拼,晋升至正团级军官。2013年年底,“因为文化程度低”,何苦不顾家人反对,退伍转业,到重庆解放碑自力巷当一名“棒棒”。
亲朋好友为他的抉择叹息不已,“你这是何苦呢?”
由此,他便化名“何苦”,带着1300元家当入驻自力巷,下决心“记录这个时代即将消失的一群人。”
3、自力巷
自力巷位于渝中半岛,与重庆地标解放碑一街之隔,直线距离不到300米。
可两者却天差地别。解放碑高楼大厦,金碧辉煌,是渝中半岛闪亮的明珠。而自力巷残垣断壁,破败不堪,如同正在溃烂流脓的伤疤。
自力巷的房子大多摇摇欲坠,在2000年就已经入驻拆迁办,每栋破败的砖瓦房墙上都涂着大红的“拆”字。
用何苦的话说,从自力巷踏进解放碑,感觉一步迈过了这个城市的70年。
没人知道自力巷建于何年何月,但里面居住的都是些自食其力的人。他们要么无家可归,要么有家难回,但都靠自己的双手在这世间顽强生活。
4、棒棒
坚守在自力巷中的都是底层劳动人民,有皮匠,裁缝以及书里的主人公们:棒棒。
棒棒是一个职业,也是山城重庆的一个名片。
因为山城梯梯坎坎,弯弯绕绕的山路特性,棒棒一度成为山城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数十万农民肩扛一根棍棍,手提一圈粗绳,从各个区县涌进山城,扛起重庆发展大计的重任。
何苦入住自力巷,拜六十五岁的老黄为师,陆陆续续与大石、老甘、老金、老杭、黄牛、河南等棒棒为邻。
每个棒棒都有一个不得不做棒棒的故事。
5、老黄
师父老黄年少时因地主家庭成分遭受冷落,无工作无家庭,中年时期好不容易入赘带着三个孩子的寡妇家怀了个女儿,却因计划生育耗尽家财,不得不出门糊口。
在当棒棒期间,因与家人聚少离多,妻子与他人相好逃离,女儿也就成了他的全部,为了女儿,他干了二十多年的棒棒。
老黄身上几乎保留着棒棒所有的良好特征,坚守职业道德、坚毅乐观、谨小慎微,“不占别人便宜,别人也不能占自己便宜”。
他爱干净,常洗衣搓澡,就是为了避免汗臭味影响雇主。
当遇到那些残疾的乞丐,他也会慷慨施援。有一次还遭到了乞丐的拒绝。乞丐知道棒棒的钱来之不易,不忍心接收。
还有一次,老黄给一位雇主送面膜到他不熟悉的沙坪坝。因为雨天,以及雇主的步伐太快,老黄跟错了人,冒着雨天的寒冷足足等了一下午,直到晚上11点多。那包货物本价值上万,随便拿两包面膜就能代替他20元的工钱,但老黄坚守职操,将货物交给警察。后来找到了雇主,为了感谢老黄,雇主给老黄多掏了100,老黄坚持拒绝,最后只多要了10块,作为等待雇主的工钱。
棒棒们的工钱是意象不到的低的。
何苦第一次出工,挑两袋腻子粉和一包装修元件,100多斤,两公里多的山路,工钱10元。
给餐饮店办饮料,挑12箱上楼,搬6箱空瓶下楼,也就12元。
有时候还有几千斤的货物搬完,也才100来块,而且这还是收益最好的业务。
这可是2014年,我在大学勤工俭学,中午和夜晚帮食堂打饭洗碗,每天工作两小时,一个月也有800收入的年代。
棒棒生活的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6、老杭
老杭是老黄最好的朋友,两人被周围的棒棒们敬称“自力巷二老”。
老杭的婚姻一样不幸,媳妇被人插足。起初,他满脑复仇念头,来重庆当棒棒正是因为他想攒够1万元请地痞流氓杀死插足者。第一年他就集齐了1万,可是在回家的路上被小偷偷走。第二年出租屋糟了贼,存款全被偷。等再一次存好钱,回到家找那个地痞流氓时,那个地痞却被捕入狱。
为此,他还准备了西瓜砍刀、三棱刀、弹簧刀。打算亲自杀掉插足者。
可随着复仇计划一次次的落空,以及时间的流逝,仇恨已经渐渐消散。
但老杭一直遭遇磨难。先是生病退出棒棒行业,何苦的棒棒就是他退出后继承而来的。但久病未愈,又花光积蓄,不得不带病重操旧业。
后来好不容易有些存款,却被“老乡”以办养老保险之名骗光。
接了大单子,却收到了100元假币。
就是这么个人,却有着深重的感情。在自力巷被强拆,出租屋被推到,老黄的全身家当都被埋入房屋下时,老杭冒着生命危险为老黄找到了。为此,他手掌被钉子刺穿。
7、老甘
老甘年轻时穷困,眼睁睁看着自己恋爱了五年的女人成为他人的妻子。为了一口气,他来到重庆当起了棒棒。
老甘立志发财,以回农村瞧给未婚妻。为此,老甘给自己做了一份不算详细但目标明确的规划,先攒点钱,开个小店做个小本生意。
第一个五年,老甘攒了1万块,准备开个小面馆,却因故遗失了。
乐观的老甘第二个五年攒了2万5,却再一次遗失。
后来他找了一个李半仙算命,说他60岁过后才有财运。为此,老甘接受了命运,成为一名资深棒棒。
但老甘总是乐观的,哪怕房屋被推倒,上身只有一件脏兮兮的围裙,他对生活依旧充满希望。
他一直期待着六十大寿,为此,他还提前准备了若干的领钱,是为了宴请村里人而准备的。
8、棒棒的命运
何苦加入这群棒棒,成了这群棒棒人生中最大的变数。
因为拍摄纪录片,何苦需要实时记录棒棒们的劳作和生活,因此身边常年跟着摄像机。
大概这个原因,老黄常年没有办下来的房产证办下来了,长达几年的土地赔偿款也办下来了,甚至连低保,政府也主动为老黄考虑过补办了。
各种社会问题,在摄影机效应下,逐一美化。
而那些边角落的棒棒们的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曾经在评论区看到这么一句话:他们认知配得上他们经历的苦难。
也就是还说,有网友认为,他们经受的苦难理所应当,他们被历史遗忘,被时代抛弃也是自食其果的必然选择。
这样的网友不在少数。
可是他们真的有错吗?
就拿老黄来说,他沦为棒棒的理由有错吗?解放时,只因他是地主家的后代,而且他家没做过伤天害理的事,父母却被枪毙。要不是躲在茅坑中,他也活不到现在。在苟活期间,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一无工作,二无家庭,更别说上学受教育。这是他的错吗?
在他成家有了女儿之后,好不容易挨到女儿也成了家,可县里的一套二手房就将这个家庭压得风中的枯草。已是退休年龄的老黄,为了替子女偿还房贷,减轻他们的压力,不得不延续棒棒工作。
他没有时间去研究人情世故,没有精力钻研学问,更没有财力和条件跨越行业。他只能靠仅有的力气。
古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些棒棒们没日没夜思考的是下一顿来之何处,哪有余力学习,哪有精力求索社会。
无论是老黄、老杭还是老甘,他们没有文化,为人小气市侩,做事不懂变通。而且他们遭受社会毒打,承受过社会的险、人性的恶,但他们没有自我放弃,没有报复社会,而是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兢兢业业地劳作。
9、完结
五一街自力巷终于在一个清晨被拆倒,这座看似摇摇欲坠的老房子在身强体壮的工人们手中倔强地弓腰驼背。它们坚韧地立在原地,抵抗着被强拆的命运。
可任由这些房子如何牢固,终究逃脱不了被拆的命运。
就像这些年迈的棒棒,终究会被高科技信息化时代抛弃。
幸运的时,我们的国家正如领导班子规划,也如人民心中所梦想那样,正一步步美好,一步步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