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是没有用的
(一)
蔡志忠最近在“一席”上有一个演讲,在演讲中他说:“我今年已经68岁了,有资格教你们一点,那就是努力是没有用的”。可谓语出惊人。当他说自己一岁就念《圣经》,三岁半开始思考,四岁半找到人生之路,并且到今天都没有改变时,我自然会心生羡慕,认为人的天赋就是天生的鸿沟。就像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当你说家庭早就了我们时,你说的是什么》曾经说过的,人有一个不可跨越和改变的差异是基因,我们的智商有超过70%是由基因决定的。
但是智商对于一个人取得成功(本文所说的成功更多指的是专业成就)并没有必然性的影响。格拉德维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我们平常所说的天赋、激情和勤奋并不能完美地解释一个人为何取得成功,即使是加上家庭环境也不能。
比如说曲棍球比赛,挑选最优秀的曲棍球运动员是完全不考虑其出身,只考虑其能力的。但是他发现,其实在曲棍球的选拔规则中,已经蕴含了谁有机会成为优秀的运动员了。而这个规则就是年龄划分,他们用1月1日还划分年龄,并且在他们十岁的时候开始选拔优秀的选手。他们发现,绝大部分顶级的曲棍球运动员的生日是在2月份、1月份和3月份。也就是说,生于年头的那些男孩因为比生于年尾的男孩多了几月份,他们就被选中了。而此后他们得到了更多地训练、有了更多地机会,因此远远地把他人甩在后面。
在教育领域也是如此,那些上半年出生的小孩在幼儿园因为表现得比下半年出生的小孩更加稳重成熟,自控能力稍强,学习表现也更好;因此得到了老师更多的关注,学习更有挑战性的课程,久而久之,他们就与其他同龄人区分开来了。
(二)
当然加入制度和运气的成分,对于个人来说也不必然是个好消息,因为外在的条件是不可控的。但事实并没有那么令人悲观,20世纪70年代的心理学家们发现,几乎所有世界级的专家(从作曲家、外科医生到足球运动员)都需要经历10000小时(一般超过10年)的刻苦练习。也就是说,尽管我们的智商水平和人格特征在根本上没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锻炼我们的技能。10000小时法则的关键在于:没有人能够例外。基因并不能保证你成为下一个莫扎特或者米开朗琪罗。
让我们回到蔡志忠,其实当他说,努力是没有用的,努力只不过比不努力好一点点的时候,显然并不是在宣扬天赋决定论。他自己的实例反而是最励志的,他自己曾经坐在椅子上58个钟头做一个4分钟的电视片头;曾经42天没有打开门,关在屋子里面做一件事;曾经花了4年时间,到日本画了40本诸子百家跟四格漫画;曾经花十年零四十天研究物理、数学。他可以持续用电脑工作18个钟头。他自己从15岁开始画职业漫画,最开始每天都要画二三十张,一直画了40几年。
(三)
那他为什么说努力是没有用的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我们不是打了10年的羽毛球,也没有达到羽毛球运动员的水平吗?不是学了十几年的英语,英语能力却不见增长吗?努力10000小时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刻意练习。也就是说,决定一个人专业成就的(注意我们这里说的是专业成就),其实并不是天赋,也不是你的经验,而是刻意练习的程度。为什么刻意练习是有效的呢?
心理学家认为这与我们大脑的构造息息相关。所有的动作都是神经纤维链之间沟通的结果,你每实施一个动作,大脑就会发出一个信号,通过神经纤维传导到你的肌肉,重视错误的练习会在我们的大脑中构建起一条很好地神经回路。大量重复性的练习会使我们的神经回路上包裹上髓鞘质,髓鞘是神经纤维外层包裹的一层物质,对神经冲动的传导非常重要,它可以控制信号的传递速度,髓鞘质越厚,人的反应能力就越强。
重复练习有利于形成神经回路,并增厚髓鞘质。一旦你花的精力不够,你用力的点不精准,那么你的水平就只是大众水平。刻意练习其实就是在既定的目标上前进,不断攻克难题,不断犯错,总结经验。就像骑自行车,不断摔倒,就可以掌握秘诀。
(四)
所以蔡志忠会说,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学物理有物理的难点,学漫画有漫画的难点,你没有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是原地跳。所以当你克服难点,你跳上去就不会下来了。就像你学会中文,即使你十年不讲,碰到状况就会讲。他说的是努力只是比不努力好一点点,显然是说思考和观念的转变比努力更重要。
你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考量,知道所要走的路,难点都在哪里,然后去克服它。当然天赋仍然是重要的,它会让你在走向高水平之路更加顺利一些,顺从你的兴趣和天性,也更容易获得持续做一件事情的激情。但是在和别人同等水平的情况下,刻意练习就变得格外重要。因此天才的真正定义是“自我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