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三句话
李健——《父亲写的散文诗》_腾讯视频
父亲节这天,我特地查了一下这个节日的起源。世界上第一个父亲节,是1910年6月19日在华盛顿州斯波坎市庆祝的。带头倡议成立父亲节的多德夫人是一个父亲带大的孩子。幼年丧母,多德夫人的父亲一力承担家庭里外大小事宜,养育六个孩子成人之后,于1909年溘然长逝。第二年,多德夫人参加完教会的母亲节感恩礼拜之后,愈加思念起父亲。她想到父亲为了家人的付出,绝不亚于任何一个母亲,因此发起了成立父亲节的倡议。华盛顿州州长公开表示赞同,最终时间定在了每年六月第三个周日。自此,父亲节逐渐传播开来,成为全世界公认的一个节日。
父亲、母亲各是家庭的半边天,扮演的角色不同,付出的爱恐怕无法比较多少。有了母亲节,父亲节自然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我们家已经有了三位父亲,我和陈先生的父亲,以及刚晋升父亲一职不到两年的陈先生自己。今天先来谈一谈我的父亲对我的深刻影响。
未来是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决定
我的记忆中,幼时父亲在家的时间并不多。大约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和夏阿姨,两个离异伤心人,走到了一起。自此父亲搬到了城里居住,三年级上学期,我试着跟随父亲的脚步,转学至城里一所小学,却是待了半年就灰头土脸的回家,个中原因很复杂,暂且按下不表。自此之后,我和奶奶在乡间相依为命,直到大学时,父亲才回乡定居。
父亲不在家的那些年,偶尔会回来看望。对此,我是很欣喜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因为奶奶管我的学习管得很紧,天天给我灌输“要好好读书才有出头之日”的思想。但是父亲不一样,从来不会逼迫我读书、写作业,愿意看电视就看,想读闲书就读。我读课外书的启蒙还来自于他带回家的《故事会》。
父亲总说,“未来是你自己的,由你自己决定”。在我极小的时候,父亲就体现出了他这种“无为而治”的思想。
这后面,大概和他自己的经历分不开。父亲只读了初中便辍学打工,一边跟着师傅学做泥瓦匠,一边往家里偷偷补贴让他弟弟继续上学。可惜叔叔肩负着全家人都希望,却无心学习,最终变成了父亲的徒弟,走上了同样一条路。兄弟两自此便开始了劳苦的这一生,在外不知砌砖搬瓦为多少家庭打造遮风避雨的屋宇。
由此父亲想通了,逼迫是没有用的,读书这回事得靠自己想做才行。他曾经开玩笑地说,读不好书可以跟他学干活,甚至亲自带我上工地体验小工的生活。
看着奶奶面朝黄土背朝天,几个月辛勤除草、施肥、浇水的新鲜蔬菜,在集市上卖出少得可怜的钞票;看着父亲长年与水泥打交道、粗糙皲裂的大手。我自然而然地拿起书本,试图找一条属于自己的不同的路。
现在回想,若是一味地受逼迫,也许自己到了叛逆期就会选择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去闯荡。父亲的一句话,让我早早地懂得,读书不是为父母,是为自己。更让我早早地有了责任感,知道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书你放心读,砸锅卖铁也供你去
我有一个同日生日、长我一岁的远房表姐,初中时和我同校,比我高一级,成绩优异。然而初中毕业后,表姐直接去了学校一个老师开的复印店里工作,每天和复印机打交道。那时候,复印机还是很稀罕的机器,表姐拿到的工资足以让表姑满足。
看到表姑家因为家庭困难而让表姐辍学,我心里也打起了鼓。
父亲听说了这事,语重心长地和我沟通了一番,告诉我放心去读书,就算家里砸锅卖铁也会供我,别说是高中,大学考上了也一定让我去。
这一番话给我吃下了定心丸,再没有后顾之忧。
父亲在经济方面对我简直是大方,也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我的理财意识。学校里需要什么经费,只要开口,从不会拒绝。由于不在身边,生活费他也是一次给我够用几个月的数额。
家里仍然是拮据的,身上穿的衣服是别人换下来的旧衣服,上学骑的自行车是修理店淘来的二手车,但因为手中有一些可以自由支配的小钱,我从没有深切感受过对钱的渴望,反而觉得自己手头宽裕得很。
父亲的一句话,塑造了我的主流价值观,让我懂得了看长远,不为眼前的小钱而牺牲长远的未来,有的事情是值得付出所有金钱去争取的。即使是如今,也从未听他用谁家的孩子多会挣钱来敲打我。相反,他很支持我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劝诫我不要掉在钱眼里。
“钱嘛,够用就行,挣了就是拿来花的”。大抵就是因为这份豁达,才让他一直对家人如此大方,虽然手头没什么积蓄,但是生活过好了,就是最大的财富。
世界你放心闯,家里一切有我
自从离家上大学开始,奶奶一改往日督促我读书的积极劲,开始旁敲侧击让我早日回乡工作。“女孩纸跑那么远做什么”,“还是待在家里人身边好”,“嫁也别嫁远了”,“读这么多书够了”,大概是年纪大了,奶奶逐渐保守起来。等到我告诉她要出国,她更是伤感得哭起来。
与之相反的是父亲,他还是一如既往地支持我的任何决定。
最初我的心里是很放不下的,奶奶养育我这些年,无以为报,却连一日在身边尽孝也没有做到,反而时时让她担心。“子欲养而亲不待”一直是我心里最害怕的事情。
也不知是偶然还是必然,大学时期,父亲回乡了。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小山窝,照旧还是去县城干活,顶着寒风毒日骑着摩托风雨无阻。
每次打电话回家,父亲总是匆匆忙忙,早晨是正要出门干活,白天是工地的吵吵嚷嚷,夜里是累了将要睡下。电话总是说不了一会就要挂断,最后一句话永远是,“家里你不用操心,你奶奶很好,照顾好你自己就行”。
离家在外这些年,家里全凭父亲照料,虽然常常遗憾不能陪在奶奶身边,到底是心安理得地漂泊到如今。父亲就是我最大的后盾。
我常想,父亲也许是把自己的梦想也寄托在我身上了罢。他少年曾离家,远走他乡务工,因为成家回乡办酒,不料爷爷当晚暴毙,从此他的脚步便被禁锢在原地,再未走出来。也许他的心里,也有一个走出去、看世界的愿望深深埋藏着。
幼时的记忆已经模糊,青少年时期相处的时间太过短暂,从上大学之后,回家相聚的机会更是屈指可数,当我想要提笔写父亲的时候,竟然有些彷徨,彷徨自己找不到太多的细枝末节。印象最深刻的,要数被父亲接回家的那些时刻。
高三每次放月假,父亲会骑摩托来寝室门口接我。我喜滋滋地坐在摩托后面,抱着他宽阔的腰身,难得有机会和父亲如此亲密。有一次竟突然发现,父亲的寸头不知何时已经有些花白,那一刻,被狂野的风吹得,没忍住眼中的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