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接受平庸是一辈子的功课

2018-05-03  本文已影响26人  桃司

你一定不曾想过,长大以后的你是如此的平庸。

01

小时候,若考试得了第一名,便会被周围的亲戚摸着头夸奖:“这孩子以后一定有出息”。同龄人的眼光也会带上那么一点不同。

这样的情况发生得多了,就会本能产生那么一丝得意:自己以后必定会大有出息。

那时候的自己,就算对出息没有多大了解,也必定不曾想过“平庸”这一词会落在自己头上。

02

对平庸的深刻认知发生在高中时期。

那时,从县城最好的初中毕业,每年包揽学校年级第一名的我,按照当时的潮流去了某市一所重点高中就读。

甫一到校,带着新鲜和骄傲的少男少女开始攀比起自己的母校,一个个都得意得不行,觉得自己在年级里一定是排得上号。

直到两个月后的期中考,粉碎了第一波前属成绩的优越感,此后一次又一次地连番撞击,自此成绩就在中游左右徘徊。

这个时候,若是对自身资质有所认知,便该奋起直追,以勤奋弥补,或许尚能补救。

但是很不幸,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高一一整年打基础的阶段,我每周流连网吧,作业只挑老师布置的简单作业,理解流于表面,没有打通知识体系。

这样的状态延续了整个高中,高考之后,意料之中地仅仅考了省内大学。

这所大学,在我初升高的开头,是不屑的。那时也不曾意料到,自己如此泯然众人,甚至连出众也算不上。

03

从自认天资聪颖到不得不接受自己的确泯然众人,从小镇一级一级往外拓展圈子,艰难地打破了对自己资质的认知。

小時候,在镇上小学念书,同龄人不足百人,大人们只会对最出头的那个投入更多关注。

从小镇来到县城后,比较的圈子又往外扩大数倍。接着一级一级,从县城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中途不断有同龄人加入、挤压,从觉得自己天资聪颖到意识到自己的的确确天资平庸。

再也不会有人能比从小镇出来的青年更能了解到优越感消失,然后逐渐变得平庸过程了。

蔡崇达在《皮囊》说小镇青年“浑厚”,顺着小镇-县城-地级市-大城市根链条往下走的人更能知道自己的位置。

04

接受了平庸,一般存在两种状态,一个是接受平庸而甘于平庸,另一个状态接受平庸而不甘平庸。这两种状态都各有其生存态度。

第一类人,恐怕给人最直接的感受是破罐子破摔,不再奋斗也不再挣扎。

另一类人则是认识并接受了自己的平庸,认真地知道了自己并没有多大的天赋和才能,摒弃掉那些速成思想,踏踏实实地靠意志力和勤奋去触摸梦想,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国藩资质平庸,曾被梁启超评价:在并时贤杰中称最钝拙”,一篇文章花一整个晚上都不一定能背下来。

所幸他自知平庸,承认“余性鲁钝”,黎明即起读书,绝不恋床,看书时,“一句不同,不看下句”。行之有恒,每日必定量读书习字。

如此,才一路从秀才考到举人,再到进士。

接受平庸不等于甘于平庸,也有人把平庸活成了极致的精彩。

著名导演李安,1984年到1990年整整六年没有工作,在家里当家庭主男,包揽所有家务。因为长期失业感到内疚,他甚至想过转行学电脑,也有人介绍他去剧组打工。

但他就是想当导演,六年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就算明白自己有可能一事无成也没有放弃,终于厚积薄发,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奖。

这六年蛰伏期间,恐怕当时谁也不会说李安是一个天才,但持之以恒的积累和学习,最终成就了他极致的不平凡。

05

这世上,只有一个李白能叫高力士脱靴子,也只有一个苏东坡一边贬官一边发明美食。

接受自己的平庸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于平庸之路上努力奋斗和追赶会比天赋拥有者困难百倍。

但这有什么关系呢?资质不能改变,但是接受平庸而不甘于平庸是一辈子的功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