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教育是为了让自己的生存变得富足。
全书印象最深的是两个字:教育。
全书只记得一句话:今晚的剑桥不如以前美丽。
全书只记得两个情节:外婆教育我上完厕所要洗手,
母亲车祸后被孩子们叫做浣熊眼。
这本书,我几乎可以说是一口气看到底,用时没有超过50分钟。
当然,中间有快速翻过去的页面。
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看过一本书了。
哪怕是看感兴趣的小说,今年我也常常先看开头再看结尾,中间随意点进去看几眼,再看目录随手翻一翻。总而言之就是,没什么耐心。
实用类的书这样看自然无妨,而且可以提高效率,但非实用类的书这样看其实会错过很多东西。而那些错过的,就会藏有金子。
这几年耐心越发不好。好在看书是一剂解药,更好的是连续三年都看到非实用却非常吸引我的书。2018年的《三体》,2019年的《基地》,今年的这本《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不实用的书,可以治愈干瘪躁动的灵魂。
灵魂丰满,世界就不能欺凌我。
我也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建设自己的现实世界。
今天看这本书有三个契机:
第一个契机是,年初@苏菲马文对我说她被《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弄得咯噔咯噔的,于是我记住了它;
第二个契机是,最近看了一堆沟通类的书,总算把沟通能力的基础认知给搞定了,却也有点倦怠,不想再一路生啃下去,想换点口味歇一歇;
第三个契机是,前两天和@萌小婳嫿聊头条号,吐槽居然发文的阅读量几乎全部挂零,她说是因为我不迎合头条。我回应,我满足自己就好了。
然后脑子不自觉展开了关于『满足』的思绪。
这就让我想到了《你当像鸟一样飞往你的山》。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脑子里充斥着一个词:生存人。
是的,成年人的世界哪有什么好与坏,只有生存。
专制与民主,人性善与恶,都是手段,依附于生存这个大前提。
这个世界的严肃话题,都围绕『生存』这个核心命题。
作为现代都市人,关于生存的命题核心其实也很简单:
如何获取社群资源的同时,减少对社群的依赖。
资源给予人更多的生存机会,依赖带来更大的风险。
书中的父亲,认知核心便是『末日来临时,只靠自己活下去』。
因此他把家搬到山上,生了7个孩子并且不让他们上学,要求妻子做灰色地带的工作,用自己的孩子组成一支施工队赚钱。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老去世界却依然没有毁灭。他的家,也渐渐分崩离析,
直到最后只有受伤的妻子陪着他。
作者的笔触非常干净,就只是安静地描述。但这本书得到了极大认同,豆瓣评分8.9,获得比尔·盖茨的力荐,并登上多个排行榜的榜首。
如果让我来形容这本书最终带给我的全面感受:
一个旧家庭分崩离析的过程,就是一个新家庭不断生长的过程。
连接这一过程的,是教育。
教育也依然围绕生存这个惟一命题。
生存的本质,就是满足。
满足是有顺序的,满足是有标准的。
如果顺序不对,满足就会留下缺陷,这缺陷甚至可能造成直接的毁灭。
如果标准不对,满足就会成为黑洞,这黑洞喜欢悄无声息的吞噬生命。
什么顺序是对的顺序?先满足自己,其次满足他人,最后满足群体。
什么标准是对的标准?满足自己就用自己的标准,满足他人就用他人的标准,满足群体就用群体的标准。不要模糊,不要混用,不要心不甘情不愿。
因为人,首先是自己。
有自己的三观、情感、和欲望。
无论是满足他人,还是满足群体,都只能拿自己富足的部分去满足。
否则,就是抽断自己的根基,风一吹就倒地水一过就湮没,空留遗恨。
什么是自己富足的?如何让自己拥有可以交换的富足?
这些,都有答案。获取答案的方式,是教育。
未成年前,教育主要来自家庭和学校。
已成年后,教育主要来自实践和自学。
所以豪杰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所以圣人说,学不可以已。
作为不能脱离社群生存的一员,弱小是原罪。
作为规模化满足比较下的一员,普通是原罪。
以弱小和普通为核心,任何物种都会在生存战中被淘汰。
以弱小和普通为元点,任何个人都能通过教育增大价值。
通向自我增值的实践与自学,有千万条路。每一条都是陷阱。
除非你认定一条,然后什么都不顾地走到底。
选定一条路,先满足自己,其次满足他人,再满足一个群体。
这个过程,是自我的现实世界不断扩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教育的价值在现实世界逐步显化的过程。
这个过程,并不美好,但你只能独自硬抗到底。因为这是你的现实世界。
我用七年时间,开启了自己的阅读之旅。
我用300本书,爬出了阅读缺失的坑底。
我站在平地上,自如地呼吸,也终于明白,
现在的我还不足以满足他人一二,除非我竭尽全力。
这也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