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啦 再去看那条老街
时隔三年再去那条灰色少年之路,没有了上次的无力和僵住,因为之前给自己做过一次梳理,释放了很多悲伤,连接上了力量和爱。所以这次再去,再看,便没那么强烈的身体反应了。挺平静的。看看那个卖炒货的老板娘,二十多年了,还是那个模样,发型都没变。修鞋的大爷估计有六七十岁了吧,还在那里修鞋。织毛衣钩鞋的店竟然也还在。卖蛋糕的小店也还在,和现在流行的装修没法比,暗暗的内里,红底白字的招牌,却也营业至今。还去尝了母校门口的二子炒面,不记得当年的味道了,但按现在的味道来看,也依然很是好吃的。
Oh,过往伤痛是可以放下的,只是看时间的长短。这次再来是个很好的验证。
三年前谁会知道我竟还有勇气再来走一遍,而且还有胃口品尝美食。
这条路曾经走了七年。去的时候挺快的,回家的路很漫长,因为我不想回家,感觉那个家于我并不是家。这个模式影响至今。我还是不爱回家,特别是娘家和婆家,我都不太喜欢去。即使是自己的家,按我的意思,我可以整天都在外面游荡,游荡到困了累了我才回家睡个觉。有点儿孤魂野鬼的意思。比起家,外面更让我感到安全和自在。是不是挺讽刺的。幸福家的同伴里我认识不少和我一样的,在家感受不到爱感受不到安全的,就特别爱压马路。
曾经看过TED一个关于幸福的演讲,对于一个人而言,归属感很重要,其实也就是安全感。她出生在这个家庭,知道自己的家在哪儿,知道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确信地知道自己是被这个家庭这个群体接纳的。而这就是我不断修炼的地方。没结婚前我觉得自己性格开朗,呼朋唤友,在学校到处都能遇到熟人,跟谁都能打打招呼,班干部当得风生水起,课外活动也少不了我的影子,哪儿我都能插一脚,刷刷存在感。大学生活无比丰富多彩,年年一等奖学金,日子很滋润和充实。只是一遇到亲密关系就卡壳儿。就是那种暧昧时很美,很喜欢,一旦确定了关系我就如坐针毡,寝食难安。然后匆匆提出分手。室友都说,王燕秋,你真不适合谈恋爱,你就适合直接结婚。好了,25岁那年结了婚,有了孩子,世界越来越小。逼迫着我开始向内探索。我才发现,其实我并不是一个多么开朗乐观的人。开朗乐观是我,但并不是全部的我。但我表现出来的都是开朗乐观。因为在我们的家族里,"孩子不允许表露愤怒"是一个隐性的规则。所以现在的我才能够理解高中时期的我是如何得了忧郁症(其实按照部分心理学来说并不是忧郁症,而是那段时间,忧郁脆弱的部分占了主导)因为脆弱的部分一直被雪藏着,直到有一天终于藏不住了,它太压抑了,需要发声。 我才看到其实我内心是非常没有力量的,我需要从身边的人身上找到安全,我会交很多朋友,是因为我觉得自己空空的,我必须需要朋友我才能生存得下去,在心理上很依赖朋友。事实上的确如此。7岁以后的人生,支持我走下去的真的只有朋友,还有我自己的坚持、力量和不放弃。
有的人用其一生都在追寻被接纳,都在寻找一个安全的庇护所,都在找一个温暖的港湾。你花了一辈子的力气找来的可能只是另一个人生命最原始的底色。人家安全系统运转得很好,成就系统和关怀系统自然就运转得好啦。安全系统都没启动,你哪儿有那能耐去关怀别人,更别说做出啥成就了。
生命确确实实就是这样的不公平。如果按照因果论来说,那就是你前世前前世修行不好,你这辈子该的。按照灵魂进化论来说,你此刻所遇到的人生困境,你所降临的家庭都是你灵魂的选择。这就是你此生的课题。没办法。你自杀都没用,因为如果是灵魂的课题的话,灵魂再投胎依然要去面对这个没被攻克的课题。说得好像有点儿玄乎,但我冥冥之中还是有点儿相信的。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一切都有老天的美意。
(晚了,碎碎念到这里吧。我觉得自己对人的理解,心理的洞察力真的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