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谷足音国学与传统文化首页推荐

想当作家,要先灭了当作家的心!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45人  费蜡斋

刚才有朋友问我喜欢的文人是谁,这个问题,真把我问楞了。我喜欢的文人是谁呢?

你们所说的文人,如果我们称呼他们为文学家,他们肯定会不高兴。

比如苏轼,你说他是文学家?尽管他名列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

苏轼肯定不爱这么给他定义,因为他的个人志向,根本不在于文学文字,也不在于书法。我们也称其为书法家的。

苏轼的志向在哪里?

苏轼的志向在经国济世,在匡扶社稷。他认为自己是宰相之才,用来干大事儿的。

大家想想,古代的这些所谓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包括诗人、词人,有专业的么?

这些都属于业余爱好,是陶冶情操的个人爱好,尽管也必须有这方面的天分。

当然,很多人以文学著名于世,但他们的内心志向其实并不在此。

李白,大家都熟悉。不要认为李白生来就是立志做诗人的。

李白年青的时候,身怀大志,自以为是经国济世的大才。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说的是治国之用,绝非文字之用。

但是,李白有没有当官的才能另说。至少在皇帝看来,他的才干被诗才淹没了。

所以,李白最受重用的时候,在皇帝身边的时候,也仅仅是文工团的状态。

但仕途不顺,并不能影响他的个人生活,他爱好写作,把心情写下来,就是诗。仕途不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成就了他的诗歌。

从政没有机会和业绩,大家看到的李白,仅仅剩下了诗歌。这样对李白来说,可能是非常悲哀的幸运。

好了,那么古代有没有专职的文学家呢?

还是有的。

比如,柳永。柳永就没做过官,写了一辈子的词。他就是专业的词人。

但是,大家想想,这是柳永一开始的立志吗?绝对不是,是不得已而为之,而成为专职诗人了的。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尊称王维为诗人,他一定告诉你:“哥其实是宰相。”

这当然和古代的取仕制度有关,古代的取仕,都从有文化的人里取,尤其是文章、文字水平要高。这就形成了当官必须文字水平一流的前提。

于是官员里面出文学家,也就成为一个特殊的历史现象。中国文学史,其实就是一部中国士大夫史。

我们要知道,这和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同在哪里?大家自己想。我们至少知道,古代中国是没有作协这个奇葩组织的。

我给大家讲这些,其实是想告诉大家我对文学的一个基本看法。文学,在我看来绝对不是文字游戏,绝对不是文采、文笔那么简单。现在所谓的“美文”,只讲文字优美,内容空洞无物,不知所云,这其实离真正的文学太远,最多叫文字。

这种现象,在散文、现代诗歌里最为泛滥。无病呻吟,只求文字技巧,只看文字华美。无病呻吟,其实本身就是一种病。

那么,文学到底是做什么的?或者说文学家的创作动因的什么?

难道就是给大家以美感就行了吗?截然不能这么理解。

文学是做什么的?文学是表达思想的。一个没有思想、缺乏对社会问题理解的人,文字再优美,也是烂文,而不是美文。

其实这个问题,也必然是老生常谈。老到什么地步?老到老祖宗都早就说明白了。所谓的诗言志,说的是什么?就是诗歌是来表达志向,表达思想的。

我们为什么说四大名著是经典?绝对不是因为故事精彩,也绝对不是因为文字优美。

小说的定义就已经说明白了,只是大家很忽略。小说是什么?

我们看到了阿Q这个文学形象,都记住了,但作者的目的是什么?是让大家从这个人物形象里认识到国民尤其庸众的那种劣根性。

这,才是鲁迅真正要说的话。

西游记,好不好?好,为什么好?不单纯是情节,不单纯是文字,而是《西游记》反映的社会现实,作者对社会问题的见解,传递给读者的那些思想,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思考。

我们看孙悟空是一个鲜明的文学形象,那么你从孙悟空这个形象看到了什么?

有人说,孙悟空啊,那可是斗战佛,是反抗精神,是造反精神,代表的是草根的奋斗。

当然,这种理解完全可以。

但是,如果你深入去思考,孙悟空是一个反抗的形象吗?

孙悟空的所谓反抗,目的是什么?和历代农民起义几乎并无二致。

那不是反抗,只是想把皇帝拉下马,皇帝轮流做,今天到我家。

这难道不正是中国历史朝代的变迁写照么?

孙悟空也并非被搞得饥寒交迫,他活得很自在啊。他反抗什么呢?他反抗的是体制没有给他一个大大的官。

他的反抗,不过是向体制的一种要挟,一种撒娇,不给我官儿做,不让我满意,我就闹。

后来被镇压,才知道“天外有佛”,这才老实了。

老实了怎么办?老实了就投降了。死心塌地地投降给体制了,我们所说的反抗精神哪里去了?

《水浒传》好就好在投降,《西游记》何尝不也是一种投降呢?

我们不去争论其中的细节,我们只是从这部文学作品来看,已经能够引起这么多的思考。

作者写这些故事,不是逗着玩儿的,是要表达自己想法的,是要引起你思考的。

伟大的作家,都在这个层面。当今的一些网络小说,情节奇幻,读来也很迷人,但是,你读第二遍吗?读完之后,有什么思考吗?很难。

《花千骨》可以风靡一时,《芈月传》可以霸屏很久,但是现在呢?谁还提它呢。

所以说,作家写东西,好的作家,真正的作家写东西,必须是“我有话要说”的状态。

他们作文作诗,绝对不是为了作文作诗,而是要表达,要说话。

诗歌是不是也是这样?

诗歌也是这样。但是,诗歌有自己的特点。诗歌和小说相比,诗歌更讲究情绪,小说则讲究理性。

比如说发怒,鲁智深发怒了,小说的手法,是要交代清楚为什么鲁智深会发怒,把情节给你展示出来,你跟着鲁达一起怒了。

而诗歌要表现发怒,则会直接表现发怒的情绪和状态,让你直接引起共鸣。至于为什么发怒,为什么有爱情、为什么哀怨、为什么心痛,倒是不必说的。

比如我们读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大家都知道这是一首快诗,表达的是愉快的心情。我们一读,就受到感染,能体会李白那种愉快的心情。

但是,是为什么愉快呢?诗歌不去说不去解释。如果是小说,就必须交代情节。

所以说,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必须要了解作者,了解写作的背景,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状态。

因为诗歌本身没有说,我们就必须从诗歌的背景来了解,来挖掘。

李白的“千里江陵一日”,我们知道,是他被贬路上遇到赦免,这当然是人生快事。这样理解,就好多了。

当然,也有一些作品,是单纯的情愫的。比如李清照的一些诗词,也包括李白、杜甫的一些作品。

不过,因为我们理解诗歌要结合作者的时代背景和身世性格,那么诗歌就会丰富起来。

即便是李清照的小诗词,我们如果结合她的时代,北宋南宋的变迁,我们从李的作品,就能看到时代的影子。她写的是自己的情绪,也是时代的情绪。

写时代的前提,是写内心,写内心就是写真实。李清照可能根本没有想过要写时代,但她表达出来的真实情感,却真的表现了那个时代变迁的社会心理。

最明显的例子是杜甫,杜甫是现实主义的诗人,工作之余写写小诗,因为写得真实,所以成为对时代的写照。

我们现在看杜甫的诗歌,就能感受到当时的社会情感和社会事件。因此,这位诗圣所写的诗歌叫做“史诗”。这个穷困得吃不上饭的落魄户,满脑子都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到死也没变。

我这样讲,当今的一些小文艺青年,包括老文艺青年,可能感到很不爽。

因为他们仅仅懂得文字技巧,写的东西仅仅是文字游戏,什么时代啊、什么思想啊,是根本没有的。这样的人,如果对我的说法有不认同,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任何的文学,都会表现出所处时代的特征。因此,并不是所有时代都能够出文学大家的。

我的意思是说,如果你真想当作家、当诗人、当文人,那你就先去掉想当作家、诗人、文人的念头,做好“社会人”,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多观察,多思考,做正常人。没有这些做底子,一切都白说。

我对文学是门外汉。我写不出世界名著,但并不代表我不能就文学说几句,是这意思不?

当我们去饭店吃饭,我们当然可以挑剔饭菜,甚至把厨师叫过来质问一下。

没有哪个厨师会说:“你行你上啊!”是吧?

你行你上,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是脑残思维。我们说海尔冰箱不好用,不代表我们自己必须会制冷!

好,谢谢大家。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