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家

城市记忆‖命运多舛的城墙,以及寿光城到底有没有北门

2022-05-04  本文已影响0人  卜祥山

关于寿光老城墙,最早的记载应该出自嘉靖《青州府志》。

“古斟鄩地,周三里半,辟门五:东曰宣和,西曰阅丰,南曰纳凯,其东西二门无名。正德六年,知县张良弼重筑,增置敌楼、月城。七年 ,知县刘澜于壕外筑堤护之。九年,知县李阶继葺”。

从青州府志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直接把寿光县城说成就是“古斟鄩城”。城墙一周三里半,有五个城门,东门、西门、南门都有名字,东西二小门“无名”。还配了一幅“寿光县境图”。这幅寿光县境图和现在比较的话相差太大了,比如弥河太往东了,熙熙台没在城墙上,而是在城东北。斟灌城在乐城纪城之间,南皮台来了县城边,益城到了县城最东边的弥河崖。不知道是古人错误呢还是当时就是这样?

大家都知道,寿光城的形状,不是方方正正的,而是东北方向缺了个角。青州府志上的这幅寿光县境图上的寿光城是个四方城池。或许当时就是这样?

其实也能理解,从古至今,城市也在发展中完善,在动荡中倾废。

比如寿光城,正德六年张良弼重修,正德七年刘澜在护城河外修了挡水坝,正德九年李階修城门,嘉靖十一年李延馨增筑,二十年知县许元祥重修,增高二尺。万历九年,知县徐申复增高二尺。崇祯五年,李维宪筑二小门月城。十三年知县刘昇祚始易以甓石,冯治运捐款修了一千七百八十六个垛口,五马道,二十四角楼,五腰铺,八门楼,深挖护城河引温泉水种上了芙蕖,搞起了“绿化”。好景不长,护城河水,大湾积水,康熙年间又泡塌了城墙,“十圮其七”,基本上城墙毁了一大半。康熙三十年,刘有成把工资也捐出来了,出工五千四百三十五,“费银”一千。雍正八年,一场大水把城墙“圮之二三”,也就是说又塌了三分之一。

城墙修了塌,塌了修,折腾了几回,实在修不了了,从雍正八年塌了城墙之后,直到乾隆三十六年,号召捐款也没修成,乾隆五十五年拨款三万五千四百两,范晋谢莲锷刘翰周,三任知县,直到乾隆六十年五月,终于完成。还在大东门外添筑泊岸一百一十五丈,权当现在的挡水墙,挡水坝。

从雍正后期到整个乾隆时期,六十多年,寿光的城墙就是一个大豁口。

从修挡水墙的位置来看,水是从东面来的,青州府志上的寿光城墙图是四方的,后来的县志上的城墙图东北方向是缺角的,水又是从东面来的,城墙缺了东北角,是不是“水患”产生的“结果”呢?

寿光县志记载,寿光城有五个城门,嘉靖青州府志上也是五个城门。只不过青州府志上寿光城墙图的东门和小东门是平行的,不像后来寿光县志城墙图上小东门是凹进去的。再就是寿光有东关,西关,南关,北关。按正常来说,只要有“门”就有“关”,只要有“关”就有“门”。但是诡异的是,寿光有北关,却没有北门。

前几天看康熙《山东通志》,我发现了一个问题,山东通志中记载的寿光城是四个城门,有东门,西门,南门,北门。也就是说康熙年间的寿光城是有北门的。

“土城周围四里,(嘉庆寿光县志是周长三里半,差的这半里是不是那个东北角的那块呢?)正德六年,知县张良弼重筑东西北三门,各建敌楼、月城,七年知县刘澜壕外筑堤,九年李階继葺四门。东曰宣和,西曰阅丰,南曰纳凯,北曰拱辰。。崇祯十三年知县刘昇祚甃以砖石,皇清初知县许文秀重葺”。

从以上康熙山东通志记载来看,寿光城不但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而且四个城门都有名字,特别是北门,“北曰拱辰”。拱辰的意思还就是和“北”有关,有拱卫北极星之意。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不管是嘉靖青州府志,嘉庆寿光县志,民国寿光县志记载的寿光有五个城门,还是康熙山东通志记载的寿光有四个城门。我觉得应该都是准确的,这都是明摆着的东西,眼皮子底下的东西,记录错误的可能性很小。

也就是说寿光城的北门是存在过的,只不过是时间很短而已。(崇祯壬戌兵燹,清军破城,寿光城沦陷,生灵涂炭。对于寿光城来说也是一劫,除了水患,还有改朝换代的兵荒马乱,不知道清军是从哪个城门攻进来的?)

至于取消北门,是风水原因?安全原因?还是其他原因?……

随着城墙的消失,一切问题都没了问题。

(寿光老卜图文原创)

嘉靖青州府志中的寿光县境图,图片中的县城是方方正正的。五个城门。东门和东小门平行。

嘉庆寿光县志中的城墙东北角缺了一块,东小门凹进去了,也是五个城门。

咸丰山东通志中的寿光城图。五个城门。

民国寿光县志中的寿光城关街巷图

民国地图中还画出了县城城墙的样子

康熙山东通志中记载的寿光城墙及城门。记载的是四个城门,有北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