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

2019年6月学习笔记

2019-06-30  本文已影响0人  Vincent_Fang

平时考虑得最多的财务问题是如何使公司财务对于企业管理更有用。丝毫不担心未来AI会取代财务岗位,因为AI时代,在背后设计和领导AI的那个人才是最强的角色。另一方面,如果整个财务对于企业管理而言是无用的,那么许许多多财务岗位会被裁撤,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也就彻底没有用武之地了。尽管做出重重努力和尝试,但工作中所采用的全部方法终究无法突破现有财务学的理论体系;而该体系中存在的诸多缺陷使得若其本身不做重大改变,公司财务对于企业管理的重要性在可预见的未来将显著降低。

财务核算的范围通常局限于已发生的事项,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选择历史成本法作为计量基础;但财务管理学又认为企业在财务决策时,关注的重点应该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财务结果,从而把已发生的各项支出称作“沉没成本”。因此,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财务分析,如果对于财务决策仍然有用,有且只有一种可能:满足连续性假设;也就是昨天怎么样,明天大概率也会是如此。这在技术、商业模式、金融工具、以及监管思路均呈现快速演进和迭代的今天几乎是不可能成立的。诺基亚没能从功能手机跨越非连续性到智能手机,联想没能从PC业务跨越非连续性到移动终端业务,百度没能从桌面的精确搜索跨越非连续性到移动的模糊搜索。我们事后学习这些案例,并为之惋惜不已;但别忘了当真正面临非连续性的时候,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其实根本无法跨越过去,因为连续性假设才是人类思维的本性。所以即使财务报表几乎只记载已发生的事项,大部分人仍然觉得很有用,却从未自问一句“用过去的事实和数据作出关于将来的决策,靠谱吗?”

财务核算的审慎性原则要求对确认收益采取远比确认损失更谨慎的态度,这直接导致了财务报表丧失了中立性;即财务核算结果并非是对企业真实经营结果的无偏计量,对经营成果低估的可能性远远大于高估的可能性。此外,审慎性原则下不能轻易确认预计收益,使得现在的会计核算体系对企业拥有的实物期权束手无策,直接忽略。假设基金公司采取降低固定费率吸引客户,再通过设置业务报酬条款弥补固定收费的损失;这种情况下,直到公司收到业绩报酬才确认业绩报酬部分的收入,这符合审慎性原则。但,这合理吗?通常的业绩报酬条款使基金公司在结算日若满足特定条件,则有权取得额外的报酬;但基金公司不必承担投资风险,最多就是不收费而已,无需赔偿投资者的投资亏损。这在经济实质上等同于一份欧式看涨期权,基金公司是买入期权的一方,而投资者是卖出期权的一方,期权费就是基金公司通过降低固定费率少收的部分固定管理费。因此,现行的财务核算方法并没有在合约签订的当天记录实物期权的价值,更没有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估期权价值,而是在结算日记录基金公司最终的行权结果。如果实物期权的期限很短,以上两者似乎没有多少差异;但如果业绩报酬每三年或五年结算一次,问题就来了:在结算业绩报酬前的那些会计期间,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业务价值被显著低估,因为实物期权的价值被忽略了;反之在结算业绩报酬前的那个会计期间,基金公司的经营业绩和业务价值又很可能是被高估的,因为当期确认了实物期权的行权结果。

如果说业绩报酬的期权价值难以可靠计量,因此会计准则忽视实物期权的存在似乎情有可原;那么新租赁准则要求承租人像资产所有者一样在其资产负债表内确认与资产相关的资产和负债则更加显得荒唐可笑。试问其他情况完全相同,差别仅在于自购资产与经营租赁资产的两家公司,其公司价值在理论上是否完全相等?当然不同,因为采用经营租赁资产的那家公司拥有定期决策续租还是不续租的便利,而采用自购资产的那家公司则避免了被收取期权费。既然不同,为何会计处理要趋于一致?

近20年来,财务学的理论体系没有重大突破;翻开现在CPA财务管理学教材,其内容与十几年前大同小异;而会计准则的变动几乎是在极致地追求“真实和公允”反应,从而忽视了如何增加财务本身对于企业管理和资本市场的价值这一根本性问题。中国半数银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净率(市净率=市值/净资产)长期低于1,甚至最低者的市价是在净资产基础上打6折;这充分表明资本市场对于财务报表的不信任。对于每一位财务人员而言,威胁到自身的职业生涯的巨大挑战断然不是外界反复宣传的AI或财务机器人,而是在这个时代,财务的有用性根基正不断被侵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