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儿子如何利用碎片时间两个月读了20本书的?
说来有点不雅,20本书全部是早晨起床后蹲卫生间读的。
大家不要小看这蹲厕时间哦,儿子喜欢在卫生间看书,一开始我是极力反对的,反对也无效。后来叨叨着自己也烦了,不知道哪一天早晨去卫生间,因为儿子喜欢将很多没看完的或看完的书随手放在一个门后的缝隙柜上,取之看之都方便,无聊之际,我也随手拿了一本《鲁滨逊漂流记》,随便翻到一页,重新读了起来。结果这一读就一发不可收拾。
第二天我照旧晨起去卫生间,还是那本《鲁滨逊漂流记》,书里还有个书签我随手夹在昨天看的那页,又接着读了起来。一般看个三五页我就解决问题了。但是由于这本《鲁滨逊漂流记》大家都知道,特别吸引人,基本上花费了两个周就看完了。
从此以后,晨起读书成为我的新习惯。
早晨我的习惯是:起床,下楼喝两小口温水,然后蹲式拉筋5分钟,不一会儿就必须要去卫生间,然后此过程便是一边解决人生大问题,一边捧本书在读,此过程不宜赘述。
就这样,先后读了儿子放在卫生间里的《鲁滨逊漂流记》、《呼兰河传》、《偷影子的人》、《简爱》、《四世同堂》、《骆驼祥子》、《吉祥时光》、《孩子剧团》、《父亲变成星星的日子》、《一诺的家风》、《燕明刀》、《青草湾》、《小淘气尼古拉1-3》、《苦儿流浪记》、《我的舅舅》、《城南旧事》、《少年南怀瑾》、《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宗璞散文选》等书。
各位可能说了,怎么全是适合孩子看的啊,没办法,大部分是儿子学校老师推荐的必读书目,也有一部分是从区图书馆借的,读童书有读童书的乐趣,写作流畅,可读性强,何况有些书是大人孩子都适合读的。也有如《居里夫人传》、《苏东坡传》在我是重新看,但是儿子怎么也看不下去,我也不强求,就自己读吧。
除了孩子学校要求读的新书没看过外,大部分是重读旧书,我发觉再次读诸如《四世同堂》,我深深地被老舍先生的运用语言的能力和其中北方大量的口语、方言吸引,所以《四世同堂》就不止是在卫生间里读了,而是挪到客厅正儿八经地看,间或看到精彩处,忙不迭记下来或用手机拍照编辑传到读书打卡群里。小时候看《四世同堂》可没有这种读书快乐的感觉,有些口语化的描写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四世同堂》北方口语化语言:
1,李四爷开始喜欢钱太太,因为她是那么简单痛快,只要他一出主意,她马上点头,不给他半点麻烦和淤磨。
2.外孙程长顺在八岁的时候父母双亡,就跟着外婆。他的头很大,说话有点囔鼻,像患着长期伤风似的。因为头大,而说话又呜囔呜囔的,所以带着点傻相。
3.李四爷赞叹着:“咱们要是都像人家钱二少,别说小日本,就是大日本也不敢跟咱们刺毛啊!”
4.钱仲石:赶到妈妈问他“多咱办喜事啊”的时候,他总是回答:“不忙!等我开了一座修理汽车行再说!”
5.刘四爷‘眼珠子往心里转了转’。
6.打你一巴掌,再揉上三揉。
我这才发现,老舍先生的语言真是妙不可言,第一次发现原来北京方言和我们山东话好多很相似啊,感到那么的熟悉和亲切。
除了利用上卫生间、晚上泡脚等零碎时间阅读外,儿子还喜欢上了“听书”。我在他小时候买了个“小手”式的MP3,携带方便,以前没听几回,这时候可派上用场了,一早一晚接送上学路上听、躺床上休息时听、出门散个步遛个弯也听,先生在网上下载了各种各样的电子书,每一听完一部分,就去删除“小手”里的听过的,再拷贝上新的,周而往复,乐此不疲。先后听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世界上下五千年》、《中华典故故事》、《怒江之战》《中国赴缅作战远征军》等,极大扩展了他的视野。
现在天天喊建设“书香社会”,缺什么才喊什么,希望以后不是在口号上多喊什么,而在于每个家庭切切实实地多看点书,多跑两趟图书馆,利用一切碎片时间,哪怕读些报纸,而不是天天一个姿势窝沙发里刷手机,慢慢就能浸润孩子,感染孩子,慢慢地孩子也会喜欢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