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有朋:每天叫醒创业者的,不是梦想,是贫穷
现在创业几乎已经变成全民事业了,选择过创业的人,不管他是否成功,人们都会对他另眼相看。
但这也导致了一种风气,我就听到过一个消息,一对相亲的,因为男方不想创业而被女方嫌弃“没理想”。
“创业光荣”是不错,但认为“打工可耻”就偏颇了,把“创业”和“理想”扯到一块,更是被励志鸡汤创名人业故事给忽悠的。
创业并不是那么简单而励志,它是一件熬人的事业,你得好好喝点“毒鸡汤”,重新了解一下创业了。
创业者每天早上一进办公室,看到大家都在忙,不是开心,而是惶恐——平白无故我特么又欠了他们一天的工资。这才是老板应该有的觉悟。
只有当创业者们功成名就后,在媒体记者们的启发下,他们才会意识到,创业故事并不是自己的故事,创业故事就是企业的 “品牌塑造”的资产,于是就有了成功人士的励志鸡汤故事。
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了
2007年,还没创办锤子科技的罗永浩经营“牛博网”失败,他变成了无业游民,一时也不知道该干啥,甚至考虑是不是要做回自己的老本行——英语培训讲师,就这样,他就闲下来了。
朋友冯唐听说了,给了罗永浩一笔创业启动资金,劝他:
“你先张罗起来,天天烧钱你就会焦虑,一焦虑做什么事都会顺理成章。”
就这样,“老罗英语”开了业,第一年没怎么烧钱,亏了三百多万而已,老罗果然焦虑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
“基本上每天一开门就是一万块钱不见了,被打劫也不可能这么吓人,我当时拿朋友的钱做,属于投资不是借款,赔了是不用还的,但怎么好意思呢?”
这一焦虑,逼出了“一块钱计划”,一块钱听8次课,满意再付全款。这还成了后来的营销人都要学习的“营销标配”。到了第三年,“老罗英语”终于开始能赚钱了。
相信罗永浩在新东方当老师的时候,常常会冒出“如果我是老板,我会怎么样”的想法。
创业者常常就是在这时候积累起了 “创业准备”的思想,常常这么琢磨问题的人,打工就是在为创业做准备。
但一个老是想着创业的人,不等于一个做好创业准备的人。
你做好创业准备了吗?
有个开普通饭店的朋友看到邻居开个中档饭店很赚钱,就想自己把店面装修一下,也这样搞。
给他算了一下,把他劝退了。除了装修成本,他的饭店变成中档店了,熟客肯定要大量流失,相当于重新开个新店,而在这片区,他的对手也抢流量,自己的知名度也要重新累积,起码一年不赚钱,很可能还不会比现在赚的多。
根据Funders and Founders媒体的统计,第一次创业的失败率高达88%。
很多想创业开店的人可能都是这样想的:看到别人开了一家店,生意不错,具体问一问成本、流水、生意模式,觉得靠谱,自己手里刚好有点闲钱,找个门面就投下去了。
这种不追根究底的直觉思维,是不适合创业的。看别人成功,一定要想想别人为什么成功?在你能看到的表象背后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千万别说什么坚持、耐心、热情一类的空话,成功的背后一定有一项实实在在的原因。
在创业准备期,你不但需要勇气、激情,还需要想想如何降低失败的概率,尽早发现“风口”。方法其实不难,平时遇到各种生意,都要替他们算算帐,看不懂的上网查资料,比如说,你考虑过下面问题吗?
为什么在淘宝京东都占领市场的情况下,拼多多也能做起来?
如果现在开一家网店没有盈利,你觉得未来它们怎么赚钱?
旅游业未来最可能的盈利模式是什么?
如果你开一家服装店,你会怎么选址?
慢慢的积累下来,你就会形成一个商业模式的知识体系,一遇到生意机会,比别人更快地闻到“钱的味道”。
为什么创业
其实,很多人创业的原因,并不仅仅是为了钱。
88%的失败率,这就说明选择创业是一种不太“划算”的选择,它一定需要某些非理性的因素推动,有些是同学会上受刺激,有些是看到了隔壁老王发财了。
比如有位财务经理朋友,他之所以辞职创业,是因为认为自己每年都为公司节省了几百万,但自己年薪累死累活只有二十万。
而创业之后,开始雇员工,他才明白,你给员工开的薪水,跟员工的贡献没有关系,只取决这个职位值多少钱,能省则省。
很多人满脑子创业的念头,却很难走出第一步,这种人就需要一个非理性的刺激,来帮助他们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但如果你只看到别人“不理性”的原因,却看不到他们之前为创业做出的准备与付出,仅仅把创业看成一件有勇气就可以的事,那你终将会成为这88%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