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随笔读书散文

请给理想一点时间

2018-04-07  本文已影响76人  56e6e1d7a01f
女孩与鹿

简书的第8天,我写了30302字,热情随着个位数的阅读量而下降。我来到简书写作就是为了理想,相信很多来简书的人都是这样。我想说给理想一点时间,此刻变得有些难。

热情消退,还是写个书评吧,写出来是不是另说,我这样想着。何时知道理想为何物?始于《给理想一点时间》。

理想是什么?读完《给理想一点时间》,我认为理想的诞生,伴随着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的冲突和矛盾。理想不存在达不达成,不同于梦想,它将一直存在。

我们的生活轴心转得太快,太多东西被甩离开来,留一点时间给理想,留一点时间来思考好像越来越难,但也越有必要。

我开始想为自己预留一些时间去思考,去写作,想我所想,爱我所爱。

1.理想的萌芽为什么那么难


我上初中的时候,还是部落格,也就是博客,很受欢迎的年代。无论是小学生还是大学的教授都相继开了博客,在上面发布日志。我那时候跟风开了博客,也试着发布了一些看似深刻的感想,当然现在看来不过是些带着浓重青春色彩的无病呻吟。

随着微博的兴起,博客像流星一般,辉煌转瞬即逝,很多人对着它许下的愿望也随之陨灭,包括我。曾经精心装饰的博客上,最后一条浏览记录停留在好几年前。人们更喜欢碎片化的阅读。然而中低端用户的流失反而让博客变成了更为纯净的平台,很多我很喜欢的博主都保留着写博客的习惯,他们的文字还保留着理性,尖锐而不失情感。

《给理想一点时间》系列书籍上的文章就收录了其中一些文章,他们的文字有时像一盆冷水,从头浇下,令人浑身战栗。我很诧异于他们的耿直。我在想他们的文字在戳向社会避而不谈的创口时,敲着键盘的手,会否有一丝犹豫和颤抖。

年轻人个性的丧失、徘徊在体制外的流民、无处安放的我们的梦想……不仅是看得到,而且摸得到的这些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刺痛着我们有的人着急却无可奈何,有的人业已麻木。我自认是一介懦夫,不敢发声也害怕继续理想,对我们经受着痛苦的社会束手旁观。

每当看到这些文章,自我麻痹的感官似乎全被打开,被迫直面我不敢面对的社会疮疤。但我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感知到应该站出来为别人、为自己发声,但却又没有胆量和余力来做什么。比如被裙带关系毒害的我们心中愤懑难平,最终却也只能腆着一张脸赔笑送礼,求人给个机会。

我们一直在被动接受、被动改变,我不愿承认,但是有时陌生人内在深深的冷漠确实让人绝望。那种对自己、对他人的冷漠是骨子里的。“反正受害的不止我一个,那就这样吧”,可笑的妥协处处都有。

如果不是这种冷漠,那么对丧失个性的年轻人,我们会多一些耐心和引导,而非一味鄙视或痛惜;如果不是这种冷漠,我们可以成为体制外的流民坚强的后盾,而非排挤他们的主力军;如果不是这种冷漠,我们可以多些信念来实现理想,而非任由现实扼杀它。

 

02 理想来自于求异


在大环境下,一个人如果能够时刻保持清醒,在人云亦云的时候坚守自己心中的半亩方田,在横眉冷对的时候恪守心中的大义,即便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也比很多人更像在“活着”。

要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做到这样,最起码市面上所谓的“刘梓晨”会少很多。如果大眼睛,高鼻梁,锥子脸就是美的话,每个人都长得千篇一律又有什么意思呢?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造成的反差感才是个人魅力体现的关键。

我们应该,也可以拥有拒绝这种僵化的审美观的能力。只是我们总是趋向于追求大家都追求的东西,就好像每年都有无数的人考公务员,可是这中间有多少人是自己喜欢这个职业呢?大部分还是趋之若鹜。能够做到不为大多数人影响,拥有独立判断还敢于追求自己的理想是多么地难能可贵。 

这样的价值观,不像一种习惯,能够在人生的许多时刻被改变或者培养,它的形成关键期是青年时期,并且一旦形成就很难再有大的改变。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很多人年轻时候形成的对事物的看法到老都没有改变。价值观本应是迥异的,但是无论是学校教育模式,还是我们可接触的环境,都在将我们往同一个方向塑造。

不是每一个人都要活成一个模样,也不可能那样。我相信父母、老师的内心深处是希望我们能够过上好的生活,所以才会在我们牙牙学语时就开始灌输他们成人世界追求的东西。他们竭力想为我们斩去成长路上的荆棘,同时在每一个路口插上路标,生怕我们一步走错步步错。

可关键在于,大人们为我们设计好的人生大同小异。明明生来就各有特色的人,被迫走上一条相同的路,那么这条路反而会变得拥挤不堪。要知道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待在办公室里批文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当医生的资质,不是每一个人都必须读大学。

身边一个从小就喜欢画画的同学,尽管学习成绩不尽如人意,但是在画画上却下了大功夫,现在也一直在画画,马上要成为设计师。他的父母显然在我们同龄人父母当中属于较为开明的。假如他爸妈也逼他学习其他专业,或许他也就走上了和我们一样的路了。当然,不是说学习不好就转行,我的意思是人要发挥自己的特长,活出不一样的人生。这样一来,我们不仅可以对着整容脸说“不动,就这样”,也可以对任何束缚我们的事物说“不变,就这样”。

03 不止是理想,也给社会一点时间


不知道大家看视频有没有开弹幕的习惯,如果有人喜欢边看视频边看弹幕的话,会发现不论什么内容的视频,总有人会上升到国家高度。比如“这事儿要是中国政府办,肯定就弄不好”或者“这种事要是发生在中国,肯定没人管”之类的,当然都是涉及到不好的方面。且不说网上键盘侠多,但是这么大规模的、长久的网民对于国家,尤其是政府的抱怨,可以侧面反映很多人生活中去政府办事时有很多不悦。

安徽卫视的晚间新闻有个栏目叫“探访1+1”,这个栏目专门暗访省内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然后给他们的服务态度及工作效率打分。这档栏目很受欢迎,因为它毫不保留地呈现了政府工作人员的状态。在暗访镜头下,不是没有耐心和气的办事人员,但是大部分的窗口办事人员丑态百出。不是对上门办事的老百姓爆粗口,就是对他们的请求视而不见。

印象很深,有一次记者同一个村民到当地的信访部门上访,敲了几下门,里面一个慵懒的女声响起,“进来”。推门进去,一个身着桃红衣服的年轻女子坐在办公桌前,而对面的办公位子空着。村民和记者表明来意后,女子竟拉下脸质问他们为何不打信访电话,而是过来打扰她的工作。村民说自己打过好多次但是没人接,那个工作人员大声说不可能,她每天都在,不可能接不到。于是为了验证,村民当着她的面打了电话,最尴尬的是,她桌上的电话压根没响——那座机就是一摆设。那位工作人员大概想不到,她平时轰过无数次的上访者,这次竟是记者,于是这期节目一曝光,她就被处分了。

当然,我们都知道,处分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一是我们政府的工作量大,而大部分的工作担子是落在基层工作人员身上的,同时他们要接待民众,考虑到时间和精力,自然态度不会好到哪去,因此我们也不能强求他们笑容满面,处分一两人又有什么作用呢。繁重的工作量一方面也来自于文件审批的繁复手续,这无论是对官员还是对我们民众办事都是阻碍,不过克强总理一直在推进程序简化使之有了大大改观。

二是现在最快的诉求方式不是信访办,而是媒体曝光,节目里信访部门在许多小地方不过是个摆设。当了官的人有了“官性”,就渐渐偏离了曾经的心性,最后甚至会偏离人性。不过不能一棍子打死,“官性”并不是说就是不好的,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也有人为民立命。只是少啊,要不然不会出现一个清官,我们就歌颂很久。不是说做官的就要鞠躬尽瘁,但是起码得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优渥的薪资福利,对得起舒适的工作环境,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本分,我觉得不需要歌颂。

书中写到居住在上海的女孩占海特为了自己的权益“最后一搏”时,我感慨良多。占海特随父母居住在上海多年,在上海读书,最后却不能参加考试,更令人寒心的是还有上海当地人的排斥。我也不喜欢以地域说事,但是我能理解进入到上海的外地人,在上海奋斗了整个青春,居住了多年却难有归属感和认同感。其实我本身也不喜欢“外地人”这三个字,这三个字把我们排除在了体制之外,剥夺我们应该享有的平等的权利。

我的一位好友,原籍是在海南,但是从小就是在安徽读书,结果因为体制,她每逢大考就要回到海南再考一次,就这样考了两次中考,学了两份不同的教科书。这的的确确造成了很大的不便。所以占海特的请求毫不过分,反而在情理之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占海特,他们理应享有同当地人一样的权利(本书发行较早,目前关于异地高考和身份证异地补办新规已经试行)。

外地人不能在本地考试,农村人难入城市户口,异地办不了身份证……一个个“规矩”让我们变成了流民。当你遗失身份证去户政厅补办,他们告诉你,你只能回老家办时,不管你在那个城市住了多久,那一刻,也会感到你与那个城市的格格不入和深深的无力;当你在大城市读书,放学走回爸妈住的工地或简陋的出租屋时,傍晚的路灯也会显得格外的冷清;当你拖着疲惫的身心回到老家的小城,蓦然发现自己已适应不了这样的生活时,你会发现无论是大城还是小城,原来都找不到接纳你的容身之所……

就像人有优缺点,社会一样,即便是日本、美国、欧洲这些经济发达的地区,也存在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社会矛盾。同样的,我们国家有着许多不足,但是也有着令人羡慕的一面。所以请给社会一点时间。在保持我们中国特色的一面同时,努力地让国家变得更好不也是我们的理想吗?不要总是等到问题出现再去补救或是隔靴搔痒,我们每一个人都被赋予了审视自己、审视社会的权力。

书中所涉内容甚广,一一提出感想不尽可能,所以选取了一些有感想的方面谈了一下,因为有很多东西是以前说过太多遍以至于不想再谈的,等有了新想法,一定会记录下来。

不过那时看过这本书后,给了我的启发,就是重新开始写一些东西,不为了发表,只是想告诉自己,生活不只有柴米油盐还可以有理想和思考。

写到这里,我已经不为简书的内容阅读量低而困恼,因为,一切为了理想和思考。

与君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