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简史》第七课笔记

2023-11-28  本文已影响0人  铅笔芯

作品学习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去理解文学史中比较枯燥的知识,我们先从作品开始学习。我们如果只讲文学史的话,会错过很多精彩的东西,只有去读文学作品,才能回到历史中去,回到作者的叙述视角里去。只有读了作品才会有更深的理解。对文学作品规律性的、概括性的、艺术性的特点我们才能更容易的去把握。历史散文和诸子百家都比较长,我们先挑一些出来,大家先一起学习,后面再去阅读,这样学起来就会很快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这篇《郑伯克段于鄢》:

\color{}{郑伯克段于鄢}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有同学问为什么姓姜。春秋时期的姓氏比较少,贵族的姬姓分裂出去的一支。因为嫡长子制的存在,其他子孙就分出去,再封地就根据封地改了姓。共叔段的名字其实叫段,但为什么叫共叔段呢?叔是因为他是弟弟,庄公是哥哥,至于“共”,等同学们学完就知道了。为什么不答应让段继承国君位呢?因为西周的嫡长子制是很严格的,庄公是哥哥,所以正常情况下郑武公都不会同意的。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

“制”是一个城市,“岩邑”就是要塞,大约在今天的虎牢关。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庄公还是没有采纳建议,还是放任弟弟的行为。好有心机的一个国王。对,就是同学说的捧杀。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廩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我们可以从中写到一些写作的技巧。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层次。先是祭仲说,然后是公子吕说,最后是子封说,庄公都没有采纳。我们从中就可以学到写作时尽量写出一波三折的情节来,层次丰富些,不能太简单。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我们这里就可以看到,为什么叫共叔段了。因为他最后逃到了共这个地方,就以这个地方给他命名了。

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书,指的是《春秋》。春秋只是简单罗列了一些事件。就像小说的大纲一样。而左传则把这个故事丰富了出来,左传就相当于对正文的一个注释。古代文言文里有个很重要的工具叫做“注疏”。比如对“十三经”都有相应的注疏。因为大量注疏,就形成了古代的训诂学。如对《三国志》注疏最好的是裴松之。

春秋有一种很特别的笔法,叫做春秋笔法,就是它把褒贬都暗含在文字里,但是没有直接写出来,都是讲的事实。比如“郑伯克段于鄢”,因为春秋是尊礼的,讲仁义。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首先是弟弟不悌,所以不言弟。然后是如二君,故曰克。哥哥没有教育好弟弟,所以称他为郑伯,就是指出他的这个不妥的行为。而不说弟弟逃到共的事情,是史官有难处,郑伯并不希望史官记录他把弟弟赶出去的事情。

今天先讲到这里,我们下次可继续讲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