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埃及记》有感 杨昱辰
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
——读《出埃及记》有感
杨昱辰
在之前的两周时间中我读完了《出埃及记》一书。
《基督教先驱报》评价该书为“一部至高无上的小说——一个民族两千年梦想的追求。”最初时,我就是受此影响,捧起了它温润厚重的书页,以期冲荡心中的浮躁。很快,我明白我正在翻阅人类近代最伟大的奇迹,感受这场无可比拟的剧变。我时刻感觉到书页中伸延出一种无形的力量,紧紧牵住我的思绪。
这种力量首先来自于作者独到的历史观和对人性的深入解析。与一般叙述犹太复国主义的著作不同。作者旅居海外的人生境遇给予了他相对公正开阔的历史视角和历史思维。在书中,所谓铁腕强权的英国显露出它徘徊于中东各方中争取石油利益的无奈,无不流溢着一种大厦将倾,独木难支的感伤。而贝都因人和阿拉伯人的愚昧残忍中也牵带着其民族发展的现实困境,令人感触至深。而作者本人的一句“不能封闭对现实世界的爱恨,深陷其中则一事无成‘’则在其对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刻画上体现的更加淋漓尽致。女主人公基蒂善良奔放的一面下不可忽视地存有儿女情长的“小我主义”;而阿里虽然孔武坚韧,果敢勇毅,但他深谋远虑,运筹帷幄之中一并带有对外来人的猜忌和敌视,这也是令人十分担忧的一点。但这样的安排,就好比幽深黑暗的夜中没有太阳,而月光能让灵魂不堕入无尽虚空;又像是晴空万里日光灼灼,淡淡的云飘过会免得心灵被炽光灼伤。黑与白相对又相生,善与恶没有绝对的界限,只有勇者的心灵自由徜徉。
这里自然讲到了我想说的另一方面犹太复国主义战士和国际人士所表现出的民族性和心性。同名文圣经·旧约中《出埃及记》所讲的以色列人在埃及所受的虐待蒙神垂听,神兴起了先知摩西,带领他们走出埃及到应许之地迦南,使他们脱离苦境。揭示了犹太民族民族性的形成和特质。这也让我放弃了将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与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相比较的想法。与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不同。犹太民族呼吸着冲满敌意的空气,两千年来精神和地域的双重出走和被分裂,被屠杀的族族命运洗炼了这个民族的核心精神。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犹太人的团结、隐忍,分而不散,击不能溃的特质也贯彻到了阿里身上。他经过了愤怒冒进,猜疑妒忌两个过程,造就了一个领导者不妄,不畏的特质。而基蒂的情感表达也逐步由母爱转为友爱最终升华成博爱。与这场浩大的复国主义来说,小说中的人物既是它的构成又是它的缩影。如题目谁无暴风劲雨时,守得云开见月明一般,他们都历经重重困苦,踏着现实砥砺前行迈向成功。
于是,我不再把这本书当成一本小说。
洋洋六十万言说尽了历史的沧桑无奈。
曲折七段心路点醒我们与命运试比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要像阿里一样活着心无畏,志有为。感慨沧桑变,天边极目时。要像作者一样思考让心比爱恨更高远。行无极,但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