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史学

社会心理学95-我们是怎样选择朋友的-01|20190908

2019-09-14  本文已影响0人  数据产品化

如果我让你马上就想出来5个你的好朋友的名字,你能想到吗?

有一个调查曾经就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研究,很多人最终给出自己能够深度交流的好朋友的数量只有两三个,他们根据这个判断自己通讯录里的好友数应该是200~300人,但是实际上他们的通讯录里的人数有超过1000人,为什么我们通讯录里存了那么多联系人,但是实际的好朋友却没几个呢?影响我们和别人建立友谊的到底是哪些因素呢?

有人喜欢读张爱玲,喜欢她对爱情的描述。也有的人喜欢金庸的江湖,但是,无论是张爱玲的爱情往事,还是金庸的江湖情仇都交织着爱情和友情。如今的网络世界,从短视频到电视剧、从几百字的新闻到几万字的爱情小说,描写爱情和友情的媒体数不胜数。那人与人之间的好感是由那些因素导致的呢?

首先,我们要说的第一个因素是接近性(Proximity),尽管人与人的接近有可能导致互相伤害,但是也有可能产生相互喜欢;社会学家已经通过数据证实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是和他们居住在同一个小区或是在同一家公司工作或是曾经在同一个班级上课的人。如果你想要建立亲密关系,那我的建议是,环顾四周,看看那些和你一起工作、一起学习、住在同一个社区的人,和他们/她们建立关系吧。

第二个因素是相互关注,相信你一定明白凡是社会问题,大概率上是复杂问题,那它就不可能是有单一的影响因素的。我们发现人与人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并不只是距离,更关键的是功能性距离————人们的生活轨迹相交的频率。因为一旦每天共享生活空间、共享过道、共享健身房、共享餐厅。同样的或相似的生活方式就是你们两人的共同点。我们想要在几十亿人中间找到自己的另一半或者好朋友其实就是找那些和自己最相似的人。某种程度上他们就是你的映射。

#建议,

如果你刚到一个新的城市,想要迫切的交一些朋友,那么你不妨尝试坐最靠近咖啡壶的桌子,住在最靠近便利店的公寓,在靠近主要建筑物的停车点停车,这些都会提高你交到朋友的概率。从贝叶斯的角度计算,虽然每一项的概率是独立事件,但是联系起来提高每一项的概率是会提高总体概率的。

事实证明,相互接近能够让人们发现共性并交换回报。相互关注很可能会引发人们对彼此的好感。当然,这不是唯一的原因,还有曝光效应,熟悉诱发了好感,多种的刺激,比如文字、音乐、面容的曝光次数越多,人们对它们的好感就会提高越多。你是否有这样的经验,在你生活中出现次数越多的东西你就越喜欢、越有好感。

你可能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当你重复很多次听同一首歌,或看同一部电影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喜欢了。”但是如果很久不听,突然出现在你的视线中,你还是喜欢的。这个现象只是我们的感官疲劳。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实验:给女大学生随机听一段文章的音频,要求她们大声重复听到的词汇,并对照文字检查文字的错误。同时,另一只耳机中播放的却是一些简短新颖的乐曲。在之后的实验中,参与过实验的女大学生在对听到的音乐评分时,之前实验中出现的乐曲她们虽然无法辨别,但是却非常喜欢。

扎容茨认为曝光效应具有“巨大的适应意义”,它是预定我们的吸引和依赖倾向的“硬件”现象。可能是预设于我们基因中的。可能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曝光效应有助于区分安全的事物和危险的事物。

当然曝光效应也会带来一些问题,我们对陌生人的偏见,就有它的影响。因为不熟悉,所以有偏见。

对于曝光效应,广告商和政治家非常偏爱他们的作用,所以它们常常出现在广告和竞选中。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