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长假临近尾声,又迎来多少父母对子女
每逢国庆长假或年中各种节假日过后,总会迎来送别的高潮。多是子女告别父母重新回到学习工作岗位上,继续人生的旅程。
车站迎来新一波旅客高峰期。候车大厅多是年轻的学生带着行李,身边陪伴着父母家人。
发车时间未到,年轻人听着父母的嘱咐。其实那些道理年轻人全懂。可此刻离别在即,父母的嘱咐不仅是嘱咐更是一种对孩子又离家的舍不得。
孩子耐心听着父母老生常谈说着早己知晓的道理,是一种对家不舍的行动表现。
车站广播响起,某班次车发车。这时,父母和孩子同时抬起头来,注意到入站口的人流和候车厅上挂的时钟上的时间。离别一分一秒地近了。
父母停止嘱咐,眼神无聚焦地四下张望。年轻人不玩手机,坐在父母身边亦无意识地向四周张望。
虽无语言交流,此时离愁别绪更甚。
父母向四周望去,注意到许多陪同孩子的家长。家长间眼神无意识的交会,彼此都懂得时下的心境。
孩子们却神态各异。有与父母一样被离愁别绪塞满心胸无心其他的孩子。也有低头看手机的孩子。此时父母该嘱咐的事己反复叮咛,随发车时间越来越近,竟无话可说。
父母翘首以盼,张望着车子是否准点进站,怕晚点误了孩子的行程。又盼望着车子不来,便可与孩子多相处一刻。
车子终还是来了。人群燥动起来。人们纷纷离座,拿起自己的行李。
这时的父母又觉得有千言万语要与孩子说。仿佛所有该嘱咐的事情都得仔细再嘱咐一遍方能放心。
可时间显然来不及。排队检票进站的长队有序地往前移动。父母唯一能做的便是与年轻人一起进站台,帮孩子们将行李搬上车。
作为孩子离家前能为孩子做的最后一件事,父母想安顿好孩子的行李。
可父母显然忘了,年轻人的力气远胜过自己。看着年轻人娇健的身影有条有理地安顿好行李。父母依旧不放心,站在放行李处,直到旁人的行李亦整齐地摆放在旁,司机同志合上行李门。父母方才放心。
父母此时要嘱咐的是让年轻人下车时记得带上行李。哪怕年轻人走南闯北,看的世界远比父母的世界大。可父母不放心。
“记得下车拿行李。”父母绕到子女坐的车窗前打着手势。空调车,窗玻璃固定,车窗打不开。父母与子女对着玻璃各自说着话,虽听不到声音,却能从口形和神态里知道对方说什么。
父母终还是不放心,趁司机未上车,绕到车门处,探进头,再嘱咐年轻人路上小心。
年轻人有些不好意思。多大的人父母还将自己当成孩子。点头一一答应父母的嘱咐,让父母下车回去。
父母是不肯回去的。似乎能看到车窗里的孩子多一分一秒也是好的。直到司机上车发动车子,将车倒出停车位,向车站外驶去。
父母向子女挥手,子女亦隔着车窗玻璃向父母挥手。直到车子驶出彼此的视野。
父母愣愣地看着空荡荡的刚才的停车位。发现周围亦站着同样神情送站的父母。彼此的眼里看到闪光的东西。父母急转过身,不好意思让旁人看到自己眼中的泪。多少次送站,每次如此。
龙应台在《目送》里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