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5

2019-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王彩梅13698678139

亲子教育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场景?

“你看看你的成绩,你什么时候才知道好好学习,什么时候才能把心思放在学习上?”

“我真的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是我就是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玩。”

“你要是真的端正了你的学习态度,就应该在家里好好看书,而不是一天到晚只想玩!”

        妈妈认为小孩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只想玩耍不想学习,而小孩则觉得很委屈,自己其实有想努力学习的,可是就是做不到心无旁骛,成绩不好自己也很焦虑很难过,可是又能怎么办呢?明明真的想努力,可是就是做不到,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明明在新年初始信心满满立下flag,年尾却发现一件都没有做到。“态度决定行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一句俗语。但是,态度真的能决定行为吗?

          态度和行为并不是完全相关,它们之间还可能受到别的因素影响,“态度决定行为”这句话可能也并不是那么正确,小孩贪玩也不一定真的是因为他不想学习,他争辩的“我真的有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可是我就是很难控制住自己不去玩”也可能是真的。

        这里我们就要提到一个理论叫做计划行为理论,它是Icek Ajzen在Ajzen和Fishbein提出的理性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加以扩充进而提出的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四个因素,分别为个体态度、个体主观规范、个体的知觉行为控制和个体的行为意向。态度是指个人对某项行为所持有的正面或负面的感觉。

        个体主观规范是个人对某一特定行为的看法,主观规范通常受到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教师)的判断的影响。

        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一个人感知到的执行特定行为的困难和阻碍,当个体感知到的困难与阻碍越少时,个体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越强。

        行为意向是指个体愿意执行一个特定的行为,是个人对于某一项特定行为采行意愿的反映。

        行为则是指个人在特定情况下对特定目标的可观察响应。

        计划行为理论认为所有影响行为的因素都通过行为意向来间接影响行为的表现,而行为意向还受到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个体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

        也就是说,我光有学习的热情还不行,我对学习这件事的看法还可能会影响我的行为,我预测的在努力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的多少也可能会影响我的行为。

        如果我是有好好学习的想法,但是我觉得我太笨学不懂课本的知识或者我觉得我并没有一个找到一个合适的学习方法,那么在之后的生活中我也不一定会表现出努力学习的行为。

        所以说,态度不是影响行为的唯一因素,下一次在面对开头的那位妈妈遇到的问题时,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试着相信孩子的话,想一想他是否有别的困难需要我们帮助解决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