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张志和《渔歌子》有感
2018-04-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上善若水_张建国
听张志和《渔歌子》有感
4月26日有幸参加了语文同课异构的活动,课题是张志和的《渔歌子》,两位年轻的老师都很优秀,一位内敛,一位外显,一位抓住了词中的优美意像: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箬笠、蓑衣引导学生体会出词中展示出来的画的美感,从而引导出“不须归”;一位老师出示了张松龄《和答第志和渔夫歌》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归。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作者不愿出来做官的“不须归”。听课后给我的感觉是这样的。
我觉得整首词的基调应该是积极的,不然在作者的眼中不会有那么多的传递美的意像;他的哥哥劝他出来做官也好,出世也好,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在他哥哥眼中,看到弟弟这样寄情山水,是一种不作为,是消极的生活方式。可能学生也会这样理解,此时就需要老师结合实际来引导学生:在很多家长眼中,只有考上大学,找到一个“体面”的工作才是成功的。正如哥哥的思想。我们要传递给学生这样一个信息--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就算是成功的,张志和不出来做官,可是他的诗词创作,他的画作至今流传,能说他是一个不成功的人吗?尤其是他的《渔歌子》传唱至今。正如学生是出土的幼苗,将来他们有的可能长成参天大树(名人),有的可能长成低矮的灌木(平凡的人),但我们(老师)都会为他们的新绿(对国家、社会有用之人)而喝彩。
我觉得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在课堂上要及时捕捉,尤其是在“功利化”相当严重的今天,教师要学会适时的纠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古诗词,要学会吟诵古诗词,更要把握住古诗词中作者渗透出的经典思想启迪我们的学生,学会生活的智慧。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传授知识不如传授方法,传授方法不如启迪智慧!
听张志和《渔歌子》有感